新年伊始,全国各地春风行动马不停蹄,持续不断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助力劳动者早返岗、企业早开工。“就在江苏”智慧就业云平台、徐州“春节人才大集”;“赣就有位来”线下招聘会;云贵地区通过专车专列送工返岗;上海提供“点对点”服务,让务工人员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各地人社部门铆足了劲保障复工复产。
如何克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老百姓怎样把“饭碗”端稳端牢牵动人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的经营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何推动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展值得细细琢磨。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用工保障,用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解决了企业资金支持少、订单交付难、产业配套慢等难点、堵点。现在限制放开了,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能放松,有效落实吸收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利好政策,提高企业吸收就业的积极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交织,稳定就业基本盘。
江河之广,非一源之水也。从群体分类来看,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特殊群体身上。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订单式输送毕业生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困难人群都是有益的尝试,让重点人群实现了安居乐业。不可忽略的是,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氤氲出的人间烟火气,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抛开了沉闷压抑的办公室、离开噪音烦杂的操作间,到马路上,到地摊前,促进了就业,也刺激了消费,但要提醒的是创业门槛,收入预期都需要合理的引导,一拥而上不可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技术催生新业态,顺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就业主体有一技傍身甚至是多技傍身,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政府搭建了平台、企业提供了岗位、社会开展了培训,劳动者做好规划“蓄电加油”,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业形势必然稳中向好。
2024春风又起,1.8万场招聘活动,1000万+工作岗位……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念民所忧、行民所盼,以人民为中心,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