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政经1号︱江苏“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强调做好两篇大文章有何深意

2024龙年第一个工作日,江苏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是透视全省全年重要工作的窗口,为全年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开好局。那么,这场会议释放了什么信号?揭示了怎样的行动路径?

为什么是科技?

相较于别的省市,江苏“新春第一会”将“科技”设为关键词,显得很不一般。为什么是科技?推进会上,信长星给出了答案。他指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技创新是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时间倒回到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图源:苏州发布

图源:苏州发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苏既有担当,也有深厚的科技家底。一直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就是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强省之“强”,在于科创能力。去年7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召开,全会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10个具有牵引性的重点工作,首先就提到“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近些年来,江苏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不断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

2023年上半年,江苏6.2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科技部入库登记、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4.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多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从天舟六号发射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再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江苏的科技力量持续为中国航天“保驾护航”;去年5月,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开钻,江苏企业提供的关键设备提供重要保障;今年1月,仁烁光能(常熟)有限公司投产的新结构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换率超过3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屏幕上“穿越”回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搬起一块虚拟砖石搭建复原宝塔……从上天到入地、从指尖到“云端”,江苏正用强大的科技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新征程重新出发,江苏斗志昂扬,迎风起航。

产业科技创新怎么搞?

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会上,信长星指明了方向——重点要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这也是江苏不同于其他省的地方: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进行“双创新”。

第一是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要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而要想实现数字的突破,意味着江苏必须投入更多力量抓基础研究,激活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发力基础研究,过去一年,江苏动作频频:

——为推动基础研究实现变革性提升,11月15日,江苏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通过“1820”具体部署(即布局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主要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力争破解制约江苏基础研究发展的瓶颈;

——首次开展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羲和号”实现高精度太阳α光谱成像空间探测的研究、“夸父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公布首批科学图像等10项成果入选;

——首次“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评选,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第二篇文章落笔产业创新,既要关注产业的未来,又要布局未来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球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风口的未来产业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近年来,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等前沿领域,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去年11月,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以“元宇宙”为例,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产业,其产业正在江苏“多点开花”。根据各市规划,到2025年,南京将实现打造1—2个元宇宙特色园区、3—5个元宇宙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苏州将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业超2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锚定“新春第一会”的“风向标”,两篇文章一起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江苏将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的良好创新生态。

信长星强调“三个着眼于”

会上,信长星强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有优势、也有短板,有通道、也有堵点,要聚焦关键环节加快探索突破。

优势与短板并存的江苏要如何做?信长星提出了三点要求:

要着眼于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江苏发展热词之一。江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南京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上,作为数字货运代表之一的满运科技表示,将以数字货运新业态为模式,帮助实体企业和公路货运双端提质增效,更好地促进公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行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公路货运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打造物流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要着眼于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依托“链主”企业、细分龙头、创新联合体辐射带动,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打造创新企业集群。江苏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以“关键点”辐射引导产业生态创新力不断加强,构筑企业集群。

埃斯顿是中国首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主业的中国智能制造品牌。近五年,该企业研发投入始终保持总营收10%占比,在南京建设重负载机器人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海外设立机器人视觉、运动控制等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仍将持续吸引全球研发高端人才,打造“国际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优质制造+全球化市场营销”三位一体能力。

要着眼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畅通产才融合渠道,加快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江苏入选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到全国10%,这是江苏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1月19日上午,在“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江苏3名个人、4个团队分别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获奖数量居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江苏的优秀人才不止于此,对人才的渴求始终是江苏的“心头大事”。厚植发展沃土,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江苏正用人才“活水”搅动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新春第一会”吹响发展的号角,提振发展的信心,凝聚发展的力量。新的春天,新的故事,新的未来,等待江苏绘就。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燕钰 强慧娟 黄泽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