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南京: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向“新”突破、向“高”攀升、向“合”共赢

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向“新”突破、向“高”攀升、向“合”共赢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两会热点】

1月22日,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南京开幕,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发表讲话,提出“六个更加”。其中提到,要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以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打通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堵点、卡点,着力营造不拘一格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点燃创新“强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菲尼克斯新一代智能工厂内,机器人实现了从接单到交付的全程无人化生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菲尼克斯新一代智能工厂内,机器人实现了从接单到交付的全程无人化生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落点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南京创新浪潮奔涌。

刚刚结束的南京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新的一年科技创新高位谋划:坚持求实扎实、四链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去年年末,“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公布,南京赶超华盛顿、巴黎、东京,跃升至全球第六位;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南京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报告,南京位居全国第六;新鲜出炉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101个参评城市中,南京位列第四,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过去一年,南京拿出了科技创新亮眼成绩单。

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按照省两会和市两会最新部署要求,南京正向“新”突破、向“高”攀升、向“合”共赢。

空中俯瞰雨花软件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空中俯瞰雨花软件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科技前沿向“新”突破

1月22日上午10时,江苏南创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院里一片忙碌。生物实验室内,一位研发人员左手持两管溶液,右手调整离心机参数,正准备进行溶液离心处理。隔壁另一间实验室内,另两位研发人员则正忙着对细胞进行靶向筛选。

“我们自研团队有一项高聚磷酸盐生物活性新材料技术,今年预备在行业内率先进行产业化试点。”研究院董事长蒋晓忠开心地和记者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紫金山实验室里,同样是一片热气腾腾的忙碌氛围。在这里,尤肖虎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6G技术应用于5G系统,实现了频谱效率10倍以上的提升,极大增强了5G应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1月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题,头条报道了尤肖虎团队的科研进展。

“在未来的三到四年时间,是6G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尤肖虎表示。此前,尤肖虎团队在全世界率先发布100Gb/s到200Gb/s的太赫兹无线传输系统,创造了最高无线通信传输纪录。

  紫金山实验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紫金山实验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所需,南京众多实验室、研究院所、科研平台矢志创新、奋力争先。

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以下简称南京中心)的超净厂房内,自动测试台正在对一片已完工的6英寸SiC晶圆进行测试。只见比绣花针还要细的探针,在芯片间高速移动,检测芯片性能。别小看这些长宽仅有2毫米左右的芯片,它可是新能源车车载充电机的“心脏”,有了它,新能源车充电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能节省电力,实现减碳降耗。就是这小小的芯片,稳定了国内车企的供货渠道,实现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南京中心副主任杨勇透露,下一步,将加速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器件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及应用,打通基础前沿开发到产品大规模应用之间的壁垒,确保第三代半导体国产元器件的自主保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一鸣惊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厚积薄发”的艰辛付出。记者获悉,南京现已累计建设获批2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南京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六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四位。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的国家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测量工作。 通讯员 陶禹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的国家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测量工作。 通讯员 陶禹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企业发展向“高”攀升

智能变电站通信板,国产器件组装,进口器件组装,高压保护、测控主板,国产器件组装,进口器件组装……走进江宁开发区南瑞集团生产3号楼,一台摆满对比主板的桌子映入眼帘。每一件国产器件组装,都凝满科研人员的心血。

“关键在于坚持‘技术为本、产业为果’。”南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瑞集团已发展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领军企业。新型电力(智能电网)集群成为南京市优势产业之一,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劲竞争力。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企业成长的背后是南京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助力企业释放创新动能、促进科技型企业向“高”攀升的不懈努力。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琪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企业在南京市的帮助下实现了重生,去年利润增长较快。现在全公司上下都深切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今年,公司将重点瞄准世界一流先进技术和相关产品,继续攻关,争取取得新的突破并实现应用。前不久,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首个水密绞车试验成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还需金融活水灌溉。1月22日,南京建邺区双闸街道,一场政银企金融服务季科技金融赋能专场活动正在举行。现场,南京市科技局带来科技金融政策宣讲,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面对面对接沟通。

聚焦科创企业最为急迫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南京自去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建设科创金融服务驿站,全力打通科创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现已建起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依托驿站,南京市科技局打造“科技金融双周汇”特色品牌活动,联合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统筹举办科技金融政策宣介、企业融资培训、企业融资路演、上市培育等各类科技金融活动。目前已服务近500家企业,撮合融资5000万元。

南京还不断完善创业孵化载体服务体系,打造高能级创业孵化载体,全市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孵化成效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已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

在南京J6软件创意园,每年都有企业“毕业”。园区运营负责人苏娟也习惯了每年的“辞旧迎新”,“做科技企业孵化器,自然就会这样。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走出园区,迈向更大舞台。同样的,每年也会有初创企业入驻,大概一年二十来家。”苏娟打比方介绍道,他们就像一个无形的臂膀,通过线上搭建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线下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自设创业苗圃,托举起企业发展的根基。

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总量达213家。

在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半导体封测产品加紧生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在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半导体封测产品加紧生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人才向“合”共赢

“叮——”伴随一声银行到账提醒,在南京某科技型公司工作的博士徐翠翠收到了这个月的2000元租赁补贴。“租房就是上班最先遇到的坎。但我租房没有太犹豫,就在公司附近小区租了房子,步行15分钟。”徐翠翠的果断,正是源于给人才发房租补贴等人才政策的支持。

微观上是人才的切肤“体感”,宏观上则是日臻健全的人才政策体系、日益优良的创新生态。

去年9月,南京发布“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该政策体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向全社会传递出南京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赢未来。

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段伦博对此感受颇深,他认为,人才新政开启了校地人才深度合作的新篇章,“南京拿出真金白银,在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创新平台共建以及人才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并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的人才吸引力、学科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充分体现了南京为党育人、为国聚才的担当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回国不足十年,已带队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的研究实验平台;首次制备出一类新型功能氧化物二维材料,获得了世界上最薄的自支撑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进展……在他看来,这离不开南京对他的关心与支持,“加入南大后,我先后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获得南京市和南大的人才政策大力支持。”

找准新的“发力点”,南京进一步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新近建立的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19家与高校院所发展紧密相关的机关部门、市属国企和属地板块组建专业化对口“小分队”,打破校地在行政隶属、职能定位、资源布局上的藩篱,快速响应、高效落实高校、人才需求,精准寻求校(院)地产学研深度合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同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结归纳“低收费长赋权”“先试用后转让”等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有益做法。

“有了实体公司后,才有了平台,大家也能专心搞研发、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试验区,科研人员正忙着进行微生物蛋白研究。所长助理武红丽介绍,研究院采取了省产研院在全国首次提出的“团队控股”的专业研究所运行机制,使得研发人员能轻装上阵,快速产生研发成果。如今,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司已依托原创技术,成立了多家孵化衍生企业,涉及健康、环保、生物基材料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