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专题视频,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通过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理论解读视频,6位党校青年教师以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话语表达,深刻领悟和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为广大青年营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邵声,解读“坚持自信自立”。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的邵声。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休克疗法”这个词。它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到经济学领域。“休克疗法”以英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转型。
1992年,为了摆脱通货膨胀、债务危机,俄罗斯照搬照抄新自由主义理论,在国内全面推行“休克疗法”,结果不仅没能摆脱困境,反而陷入了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和俄罗斯一样,因为套用西方的理论和经验,在现代化过程中频频遭遇挫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结果不仅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还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这种自信自立从何而来?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自信自立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物欲膨胀、殖民掠夺等现象进行了总结反思,指出社会发展应当把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党在探索发展道路时,既不刻舟求剑,也不照搬照抄,而是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开辟出具有共同富裕、和谐共生等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这些年,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这个原因。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低,我们更关注经济高速增长,更关心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等基本民生问题。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在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逐渐从“衣食无忧”转向“高品质生活”。比如,人们现在不仅要求有学上、有医看、有房住,更要求上好学、看良医、住好房。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并不像一些国家一样,简单地甩给市场去解决,而是积极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截至202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达10.5亿人。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也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自信自立也源于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中国目前有14多亿人口,大致相当于10个俄罗斯、3个欧盟、4个美国的人口。如此量级的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没法“抄作业”。同时,大有大的难处,我们资源总量大,但人口基数也大,这么一算,我们又是世界上人均占有量较低的资源小国。比如,我们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的18%,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8%左右。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通过对外扩张、殖民掠夺来解决,而这种做法显然不适用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则寄希望于粮食进口、国际贸易来解决,而这种办法显然也不适合中国。因为,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那么整个世界都帮不上忙。
在这方面,中国长期实践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比如,我们通过研发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亩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最近10年,我们继续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有着重要意义。
自信自立还源于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的文明,靠的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不仅如此,我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和合、大同等理念,还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主体、社会和谐、共产主义等思想相契合,对于克服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极端个人主义、资本无序扩张、弱肉强食规则、文明对抗思维等弊病,有很重要的价值。
正像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指出的那样:“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传承中华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提出精准扶贫、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为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理念注入了文化精神。
比如,我们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基于中华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思维,把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繁荣幸福连接起来。截至2022年,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共同绘就了一幅美美与共、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但是如何能够开辟出新的道路,离不开人的信仰、信念、信心,志气、骨气、底气。可以说,正是坚持自信自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新的文明理想,这必将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