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苏州博物馆,和我一起感受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周四下午,54岁的志愿者李忠琴都会准时出现在苏州博物馆,用自己的讲解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江南文化“深度游”。自2006年成为该博物馆的志愿者后,为游客讲述苏州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物资源丰富,古城文化遗产丰厚。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深情厚望。在苏州,有着许许多多像李忠琴一样的文化保护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共同致力于苏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志愿者的初心,牢记嘱托,守护文脉,传承文明。
立足物质形态,守护好古城文化遗产
昨天(8月1日)一早,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益泉古井志愿队志愿者袁雪春跟往常一样早早出门了,他要去巡查分布在街巷里的大大小小100多口古井。每到一口古井处,他会用吊桶打上一桶井水,先看后闻,按照水质变化判断是否需要清淤。如果需要清淤,当场记录后,再安排后续工作。
对于苏州古城而言,古井是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仅在道前社区0.2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就遍布着130余口古井,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有些古井的井水逐渐变得浑浊发臭,甚至导致古井被荒废。这支益泉古井志愿队成立于2004年,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古井。19年来,志愿队的成员们每天奔忙在街巷中,只为守护好这些古井。“保护好古井,就留住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今年70岁的袁雪春是志愿队的主力,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苏州,在他看来,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他作为一个苏州人、一名志愿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走出街巷,来到苏州的古城墙,另一群志愿者同样忙碌着,他们是来自姑苏区检察院的姑苏文化遗产检察公益保护办案团队。千百年来,古城墙见证了苏州城的变迁,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保护好古城墙,近年来,姑苏区检察院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公益诉讼领域一项重点工作,用检察监督守护姑苏独特的城市印记,推动了城墙、古桥受损等案件的办理,成功推动古城墙保护立法出台。如今,姑苏文化遗产检察公益保护办案团队活跃在大运河、古街巷、古建筑保护的一线,让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中焕发生机,留住苏州人的乡愁。
苏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当下,苏州正以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线,全力打造具备苏式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推进服务项目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实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名城之窗”“稚爱古城”“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传承千年文脉 讲好平江故事”“益泉古井保护”等常态化实施的品牌项目155个。
从“心”出发,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
77岁的谢勤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编号为001的文物保护志愿者。这位001号“守城人”,40余年来坚守在古城保护的第一线,用脚步丈量着苏州古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呵护着古城纹理,保护着文物遗产。他曾与同事一起,意外发现虎丘塔倾斜有加剧的趋势,迅速提交报告,促进虎丘塔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大修。他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文化,曾编纂和创作志书及文史书籍累计约250万字,为古城保护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字财富。
“守住苏州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如今,谢勤国尤其注重进行古城文化宣传,多年来与团队开展、参与120余场公益讲座,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也让更多“小苏州、新苏州和洋苏州”了解苏州的悠久历史,直接参与讲座的听众近9000人次。
博物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是保护传承城市文脉的殿堂。在苏州博物馆,2006年成立的苏博志愿社,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00多位专业志愿者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服务观众达到15万个小时、1800多万人次。他们不但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名城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让大家感受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温暖。
身为其中一员,李忠琴深有体会。“每次讲解前,我都会做好充分准备,反复练习,因为站在苏博,穿上志愿者红马甲,我代表的就是苏州。”李忠琴说,2009年,苏博推出讲解直通车项目,每位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都要进行专业全程讲解培训和考核,需掌握建筑、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门类的各类专业知识,项目启动以来,从未失约于观众。如今,这一苏博文化传承的志愿服务模式已在全市110余个博物馆复制推广。
而就是苏州博物馆旁边,苏州园林文化·拙政园大讲堂正在开课讲授园林知识。“苏州园林的保护传承不囿于围墙之内的一方天地,要更多地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她、爱上她。”拙政园大讲堂项目工作人员王茜说,拙政园大讲堂系列讲座自2016年起,已举办了50多期,为广大园林爱好者搭建了园林知识学习、赏析园林风情、品味园林文化、感悟园林意境的崭新平台。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苏州文化保护志愿者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也是越来越多文化爱好者传递雷锋精神,守护文脉、传承文明的最好见证。
践行志愿初心,让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苏州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的苏州人珍视这份福气,用心用情呵护一砖一瓦、一桥一井,广大文化保护志愿者更是扛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苏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志愿者的作用,持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常态化实施古城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打造古城文化保护志愿服务支持系统,更好促进文脉传承、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
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保护志愿服务,苏州进一步完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有序做好文化保护志愿者登记注册、团队招募、供需对接、活动发布、时长记录、选优评优等工作,并持续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系统性培训工作,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据介绍,目前,全市有文化保护志愿者近10万人,文化保护志愿服务组织3875个,累计开展各类文化保护志愿服务活动21260场次。
这些志愿者活跃在文化保护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文明志愿风尚,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苏州文物保护001号志愿者谢勤国获评江苏好人,苏博志愿者陈东获评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古琴传承志愿者孙海滨、张家港文化志愿者协会等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称号。
为更好地激励志愿者,苏州将文化保护志愿服务纳入全社会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提升文化保护志愿者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贡献度。“参与文化保护志愿服务,可享受苏州新市民加分待遇,为就医、入学、入户等提供加分,志愿服务积分也可以兑换电影观影券、购书卡、地铁乘车次卡等礼遇产品。”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期间,统一为文化保护志愿者免费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最高保额10万元,同时每年开展星级志愿者认定工作,根据服务时长,认定一至五星级志愿者。截至2022年,已有4万余名文化保护志愿者被认定为星级志愿者,其中服务时长达1500小时以上的五星级志愿者2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