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育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科普事业,将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制定颁布,我国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特色科普理念丰富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加速推进,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化“大科普”新格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比2015年提高了6.73个百分点,体现了高水平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显著成效,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普能力的发展,象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的进步。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大规模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不断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方能推动先进科技成果有效融入公共认知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建设成效。
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唯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才能阔步科技前沿、掌握科创高地,在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普事业政策体系,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加强科普事业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科普事业发展更好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度耦合,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科普主体多元化,致力于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科普工作建设模式,将科普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持续构建社会、政府、市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实现科普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与媒介手段不断出新,也为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未来,在开发新型科普模式与科普产品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强化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科普传播,在科普资源开发、呈现形式创新等方面继续取得突破,为公众带来更有趣味性、更加沉浸式的科普体验。究其根本,科普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创新思维与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推动科学普及,实现创新发展,有利于培植科学严谨的价值观,为全社会形成科学严谨、理性公正、文明有序的良好氛围埋下种子,让热爱科学、乐于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