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04版)
【聚焦深圳文博会】
6月盛夏,珠江口九天云雨入大海。沿江高速车辆络绎不绝,不远处机场航班起起落落,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赶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2万件文化产品、500多项各类活动、400多万参与人次……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们在6月7日至11日这五天中参与的这场盛事,正是被誉为“中国文化第一展”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
跨越十九载,为何全国文化产业对文博会平台情有独钟?为何海内外企业、客商们每年都如约而至?站在新起点,文博会平台将怎样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十九届文博会上,纵览那些精彩纷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乘着思想创意碰撞交流的东风,人们能够嗅到产业发展的新风向,洞悉文化之魂的魅力与力量。
文化味更浓方显静水流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植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文化活力。如何让文化“活起来”“味更浓”,用文化撬动产业,用产业发展弘扬文化,一直是文博会不变的思考命题。
“门票上的吉祥物‘小水滴’,是用岭南特色的醒狮形象设计的,精气神特别足!”步入会场,两位观众一边直播,一边向云端的网友们介绍。
行走在12万平方米的文博会展馆内,人们不难发现,从手中的门票,到一个个展厅,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充盈着整个会场,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甚至是一座座城市,对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都迈上了新台阶。
各地政府展团都拿出“压箱底”的宝藏展品,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陕西馆的西游记人物公仔、九色鹿布偶,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玩具,以齐白石经典作品为灵感的茶席,以云南民族建筑为蓝本的金属建筑模型……创新、设计让文化从当地走上了文博舞台,走进千家万户。
苏绣、湘绣、粤绣,缂丝、云锦、香云纱,非遗传承人的“十八般武艺”样样有。“这是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身着“马面裙”的设计师冯小姐专程来文博会汲取创作灵感,“我非常喜欢文博会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坚守。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它们的精气神与魅力让我们年轻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科技感十足更显文根深重
文脉赓续,靠的是薪火相传,也要依靠科技力量。新业态、新技术宛如链接艺术与大众、古代到未来的桥梁,不但盘活了一大批非遗传统文化、文物,让它们以数字化的方式“延年益寿”、走向普罗大众,更使其拥有了“造血”能力,将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可持续的方式健康发展。
今年年初,广东本土舞剧《咏春》以别具一格的南派武功迅速走红,在多地巡演,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而在数字中国展区,《咏春》则被进一步数字化,移植进数字剧场,一招一式更加立体,更多人能沉浸式体验酣畅淋漓的咏春拳。
“文博会正在给予包括‘数字化’在内的科技新力量的想象力空间。”数字中国展区策展人之一杨炎涛认为。
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走到产业一线——《江苏文库》数据库中,一键通晓千年文脉;《在浙里,走进绿水青山》裸眼3D加空间投影技术,一日纵览浙江乡村的美丽蝶变;“数字敦煌”,戴上VR智能眼镜,阅尽藏经洞6万余件珍贵文物;华为“文化大数据体系解决方案”,全部实现自主创新,为国家文化安全保驾护航。
技术的注入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能。且看一组数据: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8%,文化企业数量超10万家,从业人员逾100万,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人民生活添彩。
朋友圈回归彰显文化魅力
“我在中国多年的朋友向我强烈推荐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因此我想在文博会上集中考察一下合作前景。”来自英国、从事酒品贸易的观众丹戈·嘉瑞恩告诉记者。
“文博会是极好的增进交流的方式。我觉得这次展会的亮点是创造力、文化和历史,这里的人都很年轻,我能感受到其中的能量。现在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法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安娜·玛丽·萨赫格耶说。
“我从2016年开始参展文博会,至今已经快8年了。”印度展商伊姆兰·沙尔说,今年他又立刻前来参展,期待借助文博会的平台遇到好的买家和生意。
“文化贸易的活跃程度是文化繁荣的一个鲜明标志,在新的起点上,文化贸易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在文博会同期举办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上,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如是说。
在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看来,“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
今年,5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海外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将恢复到疫情前最好水平;超过2.5万名国际友人的到来,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扩大,更是中国文化产业日益枝繁叶茂、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迈进、释放魅力的最佳印证。
海纳百川,方显博大精深。在助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途上,文博会不断向着自己的宏大目标一往无前!
(本报深圳6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