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5月18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南京博物院承办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旨在强调博物馆能够创造联动效应,促进积极变化,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展览上新、主旨演讲、文化沙龙、南博奇妙夜……江苏捧出的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博活动,为公众解锁了博物馆更多“打开方式”,让人们在好看、好玩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传统文化,感知美好生活。
全省联动,江苏博物馆“朋友圈”不断壮大
5月18日一大早,南博的各个“盖章点”早已人流涌动,手拿小本和明信片的参观者,排着长队有序等待,“打卡”了一个个特色的文物印章。
“集章”的兴起,仅仅是博物馆热的一个“小场面”。当下,“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了人们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的“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期一个月,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省市一体联动的方式,汇集全省博物馆推出“博•览、博•学、博•雅”三大系列百项特色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滋味悠长、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江苏是博物馆大省,目前全省拥有备案博物馆349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活动现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表示,近年来,江苏博物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2022年共举办陈列展览近2100个,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97万场,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
2023年,江苏博物馆的“朋友圈”仍在不断壮大,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市广凌玉石博物馆、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等20位“新朋友”吸引众多聚焦的目光,“博物馆正日益成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拾峰说。
主会场现场公布了20个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精品展项目”,包括南京博物院“鲜·活——清代官窑瓷器中的故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积厚流光——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展”、南京城墙博物馆“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等。
如何理解“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博物馆如何为公众提供更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当天下午,一场名为《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的分享会在南博举行,分享会邀请专家学者、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加强文物保护、创新展览展陈模式、文物活化利用、深化文旅融合、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每天人流量达到1.8万人次,但仍然一票难求。”面对当下的博物馆热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陈晶晶说,虽然“博物馆热”带来的流量可贵,但热闹背后更需要博物馆人沉下心来,探索能够真正有效传递文化内涵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和传播知识,陶冶情操。
贯穿古今,各式展览令人大开眼界
“三,二,一——”5月18日晚上7时,伴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南博奇妙夜”璀璨开启。金瓦飞檐下,霎时涌动起人头攒动的欢乐海洋。
今年已是南博第8年举办“南博奇妙夜”的活动,深受大众喜爱,每一次门票都必须“拼手速”。抢到夜场门票的90后楚晨一脸兴奋,在她看来,白天和夜晚逛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晚上的博物馆更亲和、也更新奇了,它真正成了一所没有围墙、也不限时段的大学。”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江苏各地博物馆纷纷举办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为公众献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不要看这兵器貌不惊人,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为朱元璋夺取天下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策展人胡学捷说。2023年是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项目20周年,18日上午,“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在南京博物馆开幕,“一组火铳”瞬间吸引人游客的目光。此次展览展出了反映明初社会生活的金银器组合、明代冠服制度的佩饰、最新考古发现的琉璃建筑构件等等。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很多人都见过,但他们用于祭祀的文字你见过吗?南京博物院举办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让人们看到了罕见的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被人们称为“文字界的‘活化石’”,至今仍有人使用。记者看到“一个圆加两条腿走路”的图形即表示“人”字,“两个眼珠上面画上眉毛”的图形即表示“眼睛”,和古老的象形文字极为相似。“东巴文基本特征就是用简明的线条描画语词所代表的事物,或用图形间接地表示语词的意义。”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谢小娟说。
5月18号晚,“不止于艺: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览在南博揭幕。展厅里,艺术家设计稿、壁纸和纺织品,以及家具、陶瓷、金属制品和珠宝在内的125件精品,展示了百年前欧美人对生活之美的营造。苏州博物馆的“忠王府”,经过半年的修缮及布展工程,在18日以全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以李秀成的一生为视角,再现太平天国历史往事。
为了配合展览,各大博物馆还推出了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六朝博物馆采用音乐的方式推广六朝文化,当天在六朝博物馆一楼大厅,《六朝·梦》萨克斯专场音乐会在此上演。奥青乐团编创人员特根据1500多年前的南京六朝建都历史与璀璨辉煌的“六朝文化”,编创了充分反映六朝时期美学与音乐艺术特色的10首曲目,以音乐讲述六朝的历史。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则与国家一级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牵手”,在馆内开设的公共阅读场所“逐月·译空间”。在博物馆如果逛累了,你不仅可以在此休息,还有免费的名著供你阅读。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曾军表示:“博物馆里有历史,书店里有思想,它们都陈列了人类文明的沉淀。两者的‘跨界’结合,既体现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也是打造文化休闲空间的一次全新尝试。”
科技赋能,新技术为观众“打破橱窗”
“科技让我动起来,文化让我‘活起来’,我为南京博物馆行业代言!”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数字人“宁小博”首次亮相,担任南京市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暨“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启动仪式主持人,令人眼前一亮。与一般数字人不同,“宁小博”可以由真人驱动,不需要穿戴任何设备,只凭单个摄像头即可驱动虚拟形象,实现面部、肢体以及手势的精准捕捉。
“宁小博”是博物馆融合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渗透到博物馆中,高水准的交互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云上博物”线下互动体验空间
动动手指,就可以在虚拟的展厅里漫游。“驻足”文物前,还可以点开高清图片,收听讲解。在江苏主会场,现场设置了“云上博物”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精选了七个展览供游客现场体验。从“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到“六朝博物馆——回望六朝”,看古都南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文明印记;从“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到“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在这个空间中,游客们可以虚拟人物入展,在“云上博物”各数字展厅间穿梭逛展。
据悉,“云上博物”是江苏省文旅厅依托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现有能力,通过汇聚全省博物馆展陈资源,采取线上展示和线下体验两种方式进行呈现的数字展览项目。据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去年开始实施,今年的2.0版则全新提档升级,实现全省数字展览建设的存储、标准、服务“三个统一”,以及在此基础上,将动态数据嵌入静态展览、形成内容相互关联的知识图谱、线上展示和线下体验的双向互动等“三个创新”。目前,“云上博物”已完成23家博物馆60个数字展陈的整合升级和集中展示。博物馆日之后,全部展陈资源可供省内各博物馆数字展厅免费试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杨民仆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