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这首《悯农》,一直以来不仅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对辛勤劳动的讴歌与赞美。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活力充分激发,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机制基本健全。众所周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用“什么样的营养”浸润青少年心灵,用“何种方式”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其树立更好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十分重要。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需要涵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自觉,这也是中小学生思政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既要利用好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云平台,也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学生思政活动、劳动实践。浙江杭州富春第七小学在校园内建“开心农场”,组织学生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孩子幸福的软实力;根据劳动教育新课标要求,结合地域特色、学校特色,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编写校本教材《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里面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的教学内容。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给孩子们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循序渐进、磨练意志,逐渐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热情地参加实际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美感和劳动的欢乐。劳动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才干,同时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美化了他们的生活。总而言之,相较于高校思政课,中小学思政课更要“接地气”、散发“泥土香”、充盈“汗水味”,要通过体验式、观赏式、分享式劳动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想、净化灵魂。“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新时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既要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更要让广大青少年学会具备劳动技能、实战本领的“真刀真枪”。以“劳”养德、以“劳”育人,厚植朴素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把中小学思政教学“主渠道”和育人“主阵地”紧密结合,把“教室小课堂”与“劳动大课堂”融会贯通,思政课将更具“含金量”和“闪光点”,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之花必将迎着朝阳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