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进行时】
光明日报驻亚的斯亚贝巴记者 王传军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国公民和企业纷纷到埃塞等国创业或拓展市场。在被誉为“非洲政治心脏”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像中企承建的高速路、高架桥,不少以中企命名的大楼。中企深深扎根非洲,成为埃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就业、就医机会和社会福利。
优质的医疗服务让非洲患者受益
王剑华曾是浙江杭州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一次援非志愿者的机会让他扎根埃塞,并建造了埃塞首家中资综合性医院爱菲医院。王剑华向记者介绍,2006年至2007年,他作为杭州市团委选派的志愿者医生赴埃塞阿尔巴门奇工作。该地区不仅医护力量薄弱,而且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做手术时甚至还有苍蝇。王剑华把当地医疗设施落后的情况反映给杭州市团委,市团委号召社会捐款,王剑华用捐款购买了大约价值3万元人民币的手术器械,捐给了阿尔巴门奇当地医院,这批器械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王剑华2008年8月回到亚的斯亚贝巴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诊断中心,并把核磁共振纳入检测项目,这是埃塞首个核磁共振检测项目。从普及核磁共振知识到建立检测标准,团队培训了一批当地检测人员。最终,他创建了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爱菲医院,这家有11层楼的医院于2019年开业。
爱菲医院的20位专职医生和36位兼职医生组成了一支医疗水平过硬的治疗队伍,专职医生都来自埃塞以外的国家,医院科室齐全,诊疗设备先进,拥有80张病床,10张急诊床位和6张ICU床位,无论医生水平还是硬件条件在埃塞乃至整个东非都首屈一指。
2020年3月底,埃塞疫情日趋严重,埃塞卫生部长莉亚到访爱菲医院,建议将医院作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收治医院。当时,医院配备了8台多功能呼吸机,除此之外,整个埃塞只有两台多功能呼吸机。疫情严重时期,爱菲医院是联合国、非盟总部等国际组织签约的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点,经常通过飞机把重症的联合国驻周边国家工作人员接到医院进行救治。
在建院3周年之际,爱菲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回馈当地社会,惠及民众200多人。医院每年都会利用周年庆典为所在社区民众义诊,并为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今年4月,埃塞总理阿比专门为王剑华颁发证书,感谢他为埃塞及埃塞人民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
一座座地标性大厦装点起非洲城市
在亚的斯亚贝巴,中建埃塞公司屡屡创建地标性建筑——2011年完成非盟会议中心这个非洲最为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中心,今年2月,东非最高建筑、高达209米的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建成,现在又承建了埃塞国家石油公司总部大楼和高达265米的首都地区新地标阿比西尼亚银行大楼。这些地标性建筑为这座非洲城市增添了动感与活力。
非盟会议中心 王传军摄/光明图片
中建埃塞公司执行总经理赵文健介绍,中建进入埃塞市场以来,特别是承建了非盟会议中心项目后,在埃塞承接的商业项目便一个接着一个。今年埃塞商业银行大楼竣工后,阿比西尼亚银行总裁贝卡洛找到他,请中建修建新办公大楼,而且要建成265米高的新地标。为何要找中建承建呢?贝卡洛的回答是:“我就是相信中建的实力和能力。”
实力能力不是轻易得来的。能在埃塞及非洲市场打开局面,赵文健有着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他说,中资建筑企业在布局海外业务之前,要深入调研当地市场,做到应调尽调,摸清当地经济状况、外资投入政策、货币管理和支付政策、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属地币种汇率、物资调价、FIDIC条款适用情况等。一句话,要在这片土地上建起高楼大厦,需要知己又知彼,需要周密的对接。
让非洲员工在中企劳有所值
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的一条交通要道旁,矗立着一栋11层高的维克多大厦,这是埃塞五星电梯和胜利门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公司马宁董事长在埃塞白手起家,把公司打造成了当地的行业翘楚。
马宁初到埃塞时调查市场发现,当地没有防盗门生产商和销售商,但防盗门市场潜力却很大。2016年,马宁与合伙人从国内引进的防盗门生产线全负荷开工了,但产品销售却严重受挫,原因是“水土不服”,比如当地人喜欢内开门而非国内的外开门,必须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而非依靠代理渠道,才能完全执行公司的销售思路和计划。公司在当地的成长就像那句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公司从最初的20人团队到如今的600多人,从最初租赁的几间办公室到如今11层的办公大楼,从生产防盗门到出品电梯并在埃塞电梯市场独占鳌头,真的是今非昔比。
埃塞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吸引了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埃塞投资建厂,未来还会有更多中企进入埃塞市场。作为民企负责人,马宁非常愿意将自己在埃塞创业经营的心得体会与其他中企分享。
他说,本土化是中企在埃塞制胜的法宝之一。中企进军非洲市场往往是看好非洲的人力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企业就丧失了50%的竞争力。本地员工占比越大,企业越容易管理。“作为企业负责人,自己首先得融入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平等对待本地员工,比如积极培养本地员工,让他们成长为经理、高管。我经常带着公司高管去国外培训,公司每月收入的1%要用于员工培训。”公司还给予本地优秀员工相应的报酬,他们的薪资甚至高于中国员工,他们觉得在这里劳有所得、劳有所值。
马宁说:“近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很多中国标准已经成为非洲标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光明日报亚的斯亚贝巴11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