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可以兑换一次性口罩,20分可以兑换牙膏牙刷,30分可以兑换抽纸,100分可以兑换烧水壶……现在一年的生活用品都不用去超市买了!”近日,泰州市高港区大泗镇马龙村钱阿姨来到网格共享小屋积分兑换现场,看着琳琅满目的物品,发出感叹。记者了解到,这是泰州市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建设美好家园的缩影。近年来,泰州市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明实践各项制度,让文明实践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群众化,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积分”兑换“大文明”,创新村民自治方式
“李明50分,张阿龙80分……”在大泗镇马龙村网格共享小屋积分兑换活动现场,村民齐聚一堂,工作人员通报了该镇从实施“积分制”管理模式以来村民的综合积分情况,并根据积分公示名单,为村民兑换积分值相应的“奖品”。当天,32户村民兑换奖品,累积兑换680积分,兑换物品30余件(次)。
据悉,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泗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村民自治中运用积分制,并将其与“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公婆好儿媳”等评优评先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志愿服务意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在康居社区,这里开了一家“积分银行”。所谓的“积分银行”,就是说鼓励辖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特别是对社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而每项服务都会获得相应的积分。比如帮孤寡老人换灯泡可以获得10个积分,帮老人洗澡可以由100积分等等。
而根据志愿者的积分多少,社区对星级志愿者实行五星制评定,积分达到2000分的为五星志愿者,达到1500分、1000分、800分、400分的分别为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志愿者。同时,积分的数量还将作为“最美家庭”“美德善行先进人物”等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只有9人,如果单纯靠我们来服务,人手和精力都捉襟见肘。”康居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弥补现有养老资源不足,并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的物质保障和“老有所为”的精神追求,社区和业委会经过商议,决定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银行”。
打通“最后一公里”,群众诉求精准“派单”
“喂,是小王?我家的电灯坏了,麻烦来帮我换下灯泡。”日前,家住口岸街道新城社区独居老人李大爷拨通了社区志愿者电话,很快,小王便来到老人家中,帮忙换好了灯泡,看到老人因腿脚不好家里比较乱,还帮着打扫了卫生。
据悉,泰州市依托遍布城乡的志愿者队伍,创新建立文明实践“四张清单”制度,即“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落实清单”,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四张清单”的操作流程为:居民根据需求列出“需求清单”,村居根据现有志愿者队伍情况列出“资源清单”,将“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进行匹配形成“服务清单”,志愿者队伍完成服务后形成“落实清单”,接受群众评价。这样的志愿服务形成闭环,确保群众诉求样样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志愿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据了解,群众“点单”可选择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实施“新媒体+”模式,借助公众号,社区微信群、QQ群等,群众注册登陆,自主表达诉求。线下志愿者每周利用休息日,深入小区、村庄走访交谈,问需于民;另一方面,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心愿树”“心愿墙”“雷锋信箱”等,群众写下诉求、心愿,由片区志愿者定期开箱收集。
全民志愿服务筑牢文明高地
42岁的陈玉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3年前,初入大学的他接到一个邀请——参加刚施行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普法宣传,并走进血站亲身体验了一次无偿献血。此后20多年,陈玉捐献全血和血小板13000多毫升,拥有献血证33本。 在陈玉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了献血队伍中。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如今的泰州,越来越多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由参与者成为带动者,逐渐形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家住永安洲镇永胜社区的居民李正,本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受益者,疫情期间,看到社区干部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起早贪黑,十分辛苦,便积极报名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疫情结束后,他又继续从事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干部得知李正平时坚持捐资助学,也积极加入助学行动,共同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大泗镇时庄村村民自发组建起“时小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村居环境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等服务,自觉维护家园美好环境。该镇还发起“爱走泗方”捐步数公益活动,每天不达8000步主动捐出10元钱,用于公益事业。
据悉,目前,泰州市注册且有服务时长记录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已达96万多人,志愿团队总数5948个,涌现出“解语花”、“家有儿女”、“健康江来”等一大批有口碑、有影响的基层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志愿服务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