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描绘了色彩明丽的灼灼春景,表达出神驰江南的眷恋之情。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引用这首诗点赞江苏美景,嘱托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此后,每次来到江苏视察,都会详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对于人口大省、国土和资源小省的江苏来说并非易事。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担当。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姿态笃定前行。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十年画卷”上,一个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故事,在这片有风景、有底蕴的土地上不断上演。
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看到当地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沿江岸线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昔日长江大美江景重现,不由得发出赞叹。
南通市民陈荣荣:以前这里是滨江不见江,现在是亲江又亲绿。
摄影爱好者秦陈宇:在南通五山不仅隔三差五能拍到长江江豚,还能看到不少珍稀鸟儿来安家。
南通五山沿江地区的环境整治成效,是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的生动缩影。
努力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江苏坚持问题导向,力破“重化围江”,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系统开展沿江岸线修复。这些年,沿江八市一口气“砍掉”3505家化工企业,取消25家化工园区定位。全省7392艘渔船、14887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累计退出的72.6公里长江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南京幕燕、江阴滨江等20个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了沿江整体环境提升。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之间,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长江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98.3%,“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消失已久的桃花水母悄然回归,沿江八市记录物种数超过4100种。
放眼全省,千年运河尽展时代新姿,全线水质达到Ⅲ类。太湖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为世界级生态湖区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环境质量改善的不只水,还有大气。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在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摄天空照片。从2013年至今,团队累计拍摄照片超过6万张,其中的变化让人欣喜。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部部长钟声:与2013年相比,“灰霾天”越来越少,“水晶蓝”越来越多。监测点位的平均能见度水平,从原来的11公里左右,大幅增长到20公里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在排名倒逼机制、“点位长”创新机制以及专家帮扶模式等加持下,蓝天白云不负所期,如约而至。2021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首次以省域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的背后,是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秋大计”的真实写照。十年来,江苏系统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分别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内涵和目标。省委全会先后部署建设“环境美”新江苏、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在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征途上,凝聚了无数江苏先行先试的铿锵足迹。
作为全国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江苏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率先在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改革、率先推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随着“五级河长”制全面落地,江苏在全国率先交出了“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庄严答卷。
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天地空一体”全省整体监测监控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创新建设的“绿岛”共享治污项目,让近3万个中小企业直接受益。全国率先推出的“环保贷”,共投放贷款60.5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教授:十年来,江苏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正是江苏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清醒的认识、果敢的行动和系统性的谋划,才推动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如何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江苏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苏州张家港市东沙化工园区原址,又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企业即将入驻。过去,这里聚集了37家化工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每年能给地方带来上亿元的财政收入,但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的情况愈发突出,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2017年,当地对化工园进行整建制关停,盘活用地近3000亩,预计年总产值可达120亿元。
苏州张家港市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晋:为了全面关停化工企业,有的要谈判五六次,有的甚至十次以上。之所以下决心“腾笼换鸟”,就是不要带污染的GDP,希望在绿色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这十年,江苏全面迈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快车道”。一方面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把绿色低碳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产业“智改数转”,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另一方面,深入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努力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
十年间,江苏累计压减煤电落后产能738.75万千瓦、水泥产能2766万吨,全省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8.3%和43.4%。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39.8%和47.5%,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
作为一名“老徐州”,吕雪梅每天都会约上好友,来到家门口的九里湖公园晨练,享受惬意时光。她说,过去这里是一个废旧采石场,住在附近很遭罪。现在变成了一路风景一路美的大花园。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徐州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整治。久久为功下,42万余亩采煤塌陷地、10万余亩工矿废弃地变为鸟语花香的生态福地。2018年,徐州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人居环境奖。
过去几年,江苏以美丽江苏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美的形态、完善美的内涵、延伸美的空间、丰富美的体验。在农村,协同推进苏北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让农村承载美丽乡愁。在城市,整治背街小巷、打造“口袋公园”、完成老旧小区出新,让城市升腾浓浓人情味和烟火气。如今,江苏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5个、中国人居环境奖15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数量全国第一,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46个。
绿色生活也正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大家积极响应,开启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在全国率先以省级生态文明公约形式发布的《江苏生态文明20条》,不断引导全省上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在这幅画卷上,“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江苏是典型的经济大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江苏走绿色发展既有必然性,同时困难也非常大。但是江苏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非常坚定,大胆探索,生动案例一个接着一个。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为全国走绿色发展这条路提供了很好借鉴。江苏的实践说明,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条路,是工业化加速发展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双赢的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
彼岸不远,奋楫可渡。敢啃硬骨头、敢做“第一人”的江苏,正将一个个生态构想转变为美好现实。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赶考路上,大江南北处处好风光的蝶变故事还在继续。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琎 陈超 杨国 编辑/任思燕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