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亚夏:我为祖国守边疆

“她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我们村妇女的带头人。”

“她热心帮助村民,给村里做了很多好事。”

“巡边路上,她是我们的向导。”

……

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提起党的二十大代表,南伊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妇联主席亚夏,村民们无不点头称赞。多年来,亚夏始终扎根祖国边陲一线,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带领珞巴人民兴边致富、守家卫国,用实际行动映照“我为祖国守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初心,谱写出平凡而伟大的新时代珞巴赞歌。

传递党的好声音的宣讲员

上世纪50年代,珞巴人民在山间峡谷、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的生活。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1965年,散居的珞巴人民从山上集中搬迁到山下;1978年,村子完成第一次整村改造,年轻秀丽的南伊村逐渐开始具备一个村庄应有的各项基础设施。

“我要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让大家生活得更好。”1983年出生的亚夏,于200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2月成功当选为南伊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妇联主席。

南伊村共生活着珞巴族、藏族、门巴族、汉族、回族5个民族。作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亚夏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60余场次。同时,她还积极带领党员们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支农惠农政策和卓嘎、央宗姐妹守土固边的先进事迹等,把党的声音传达给每一个村民。

为了让村民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亚夏还发挥自身优势,在村子里开办“家庭补习班”。起初,大家很不理解,觉得学习这些没什么用,来参加学习的只有村干部和几名村民。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做思想工作,让党员带头先学,再动员群众陆续参与。经过不懈努力,村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逐渐高涨,现在村“两委”班子成员100%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党员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75%。“如今,村民们看新闻什么的,再也不用找人翻译了,自己就能看懂。”亚夏高兴地说。

带领村民增收的巾帼致富能手

在村里,性格开朗的亚夏总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热心帮助村民做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亚夏大姐”。

2009年,南伊村附近的南伊沟景区正式开放。借着这股“东风”,亚夏主动出招,发挥自身普通话好的优势,与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在景区设立了4个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售卖摊位,如今平均每年增收超过10万元。她还不断深化“巾帼建功”活动,切实维护全村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在推动妇女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亚夏说:“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为了让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彻底摆脱贫困,她积极探索“旅游+基地”生产经营模式,邀请嘎玛农场林芝香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南伊村开展草莓种植技术指导,带领全村妇女种植温室草莓。

现在,南伊村温室大棚内已种植草莓4000株,每年为每户增收2000余元。在她的带领下,去年村里新建的49座灵芝菌大棚也喜获丰收,产量14200斤,收益56.8万元,户均增收9400元。

截至2021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68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8万元。“这几年,珞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喜人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关怀。”亚夏高兴地说。

扎根祖国边陲的“格桑花”

“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土固边、保护生态,把自己的房屋、牛羊当成坐标,守好脚下这片国土。” 眼下,亚夏思考最多的是肩上强边固边的责任,“边境无小事,件件是大事!”

亚夏在巡边放牧路上义务坚守了25年,小时候没路,跟着村里的老人开出一条路;长大了,挖虫草的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了巡逻路,遇上暴雪,就寻宿山洞,垫着枯草避寒;绕不过激流,就在身上绑一圈塑料水瓶强渡……每爬上一座山头,她都用鹅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国”二字。

如今,在亚夏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守边固边中,顶风雨、越雪山、涉激流,用脚步丈量国土,以实际行动守护国土。随着守边队伍不断壮大,村党支部还开展了支部党课、国防教育、“三进牧屋”活动,加强守边党员群众思想教育,提高村民巡逻放哨技能,并组织群众定期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爱国爱党的声音在边境回响。现在的珞巴群众,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神圣国土的守护者,自发承担起巡山守边的责任。

以亚夏为代表的珞巴族人民,像一朵朵格桑花坚韧不拔地扎根祖国西南边陲,筑起了边境线上的“移动界碑”,让党旗始终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

(编辑 高淼)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