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到西部去,到乡村去!江苏大学毕业生基层一线书写青春华章

再过几天,00后的马念龙毕业后就要去远方了。从南京到拉萨,一场跨越3800公里的奔赴,一次历时1年、从学生到志愿者的蜕变。

近年来,像马念龙一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许多江苏高校毕业生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把知识和热爱、梦想和勇气装进行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基层一线书写青春华章。

“在支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七月的光洒满校园,又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整装待发,即将开启一段梦与爱交织的支教征程。

马念龙是河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也是此次支教团的一员,不久他将远赴拉萨,将满腔赤诚书写在雪域高原之上。



谈起自己与支教最初的缘分,马念龙提到在大二期间参与的三下乡暑期支教活动,“在山东沂蒙的那半个月,是我支教的起点,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只是短期的支教老师,但那段难忘的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了,人生的美好就在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返程前的那份留恋与不舍更坚定了马念龙再次投身于支教的决心:“那天很多孩子都哭了,我印象中孩子们一般都是因为玩具、零食、打针而哭,但那次,他们却是因为我们的离开而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想我支教的脚步一定不会在此停止。”

于是,在看到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信息时,马念龙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表格。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拉萨时,他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拉萨是一个“很像支教的地方”,它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着特殊的气候和文化,是我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不只是口头的热情,也是我想努力践行的目标。”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马念龙对即将到来的支教之行满是期待,“我希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学业上、态度上还是性格上,孩子们都能够有所转变、有所进步,这是我们支教的意义。另外,我还想在教文化课的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教他们一些例如有声语言、普通话规范表达之类的兴趣课程。”可以说,从过去的三下乡暑期支教之程,到未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之旅,“在支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是马念龙对自己的期待,也是他对孩子们的承诺。

扎根乡村,青春汗水润良田

盛夏7月,距南京溧水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山野间,一畦畦稻秧长得正旺,片片水田荡起阵阵碧波。



“稻秧长得好,因为土壤有肥力。我们施的是炭基肥料,既能提供植物养分,又能改善改善土壤结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1届毕业生、芝山村南京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员龙国刚告诉记者,是生物质炭的让如今的耕地变得越来越肥沃。

2020年,他跟随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国际生物质炭协会董事、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来到芝山村,在当地2000亩的稻田上试用“生物质炭”。在芝山村,他见证着这里的土壤肥力明显增加,水稻平均增产8%-10%,化肥减排达到10%-15%,稻米中的蛋白质、硒、铁、锌的含量均有提升。

“我的导师潘教授对土壤、农业的热爱、求真及奉献令我佩服,当地的村书记李书记放下自家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的精神让我感动,而芝山村的村容村貌的变化让我决定沉下心、留下来、做实事。”去年7月,完成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设计后,家在河南的龙国刚决定留在芝山村,成为南京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的一员。

在芝山,他跟随导师的脚步,发挥专业所长,继续在提高土壤肥力上下功夫。“我们正在实施土壤改良、植物调理、固碳-减肥-增产-优质四效协同的富硒健康水稻和富硒健康果茶菜的生产,这些农产品高效富硒、营养健康,能给当地村民带来高效益,也能让更多人吃得健康营养。”

从“象牙塔”步入农村一年多,龙国刚愈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他坦言,农村的工作让他日益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够广博,而日复一日“接地气”的实践让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觉得乡村并不比城市差,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荣幸。”他笑道。

“守望相助”,让青春向山向海

为什么选择西部计划?有人说可以免费旅游,还有人说能暂缓就业压力。对此,江苏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曹露丹表示,“好奇在一线城市之外,乡村教育现状如何,所以想去西部看看”。当下,她觉得最有力的一个词是“守望相助”。

早在大三期间,曹露丹就有支教的想法,2020年的夏天,曹露丹报名加入西部计划,基于在校的优异表现,很快便通过了筛选,期间她也收到了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offer,“我本身是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对口,但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吸引着我。”最终曹露丹放弃了上海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去四川省眉山市西龙镇桂花小学支教。



7月初,从江苏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后,曹露丹到达了西龙镇,翻开了志愿服务的篇章。“出发前,对西部乡村有诸多想象,但当抵达了目的地,学校的硬件环境比想象的好很多。”曹露丹发现,在这里缺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学生。

“6个学生?”当得知所带的班级仅有6个学生时,曹露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没想到在电视中才能听到的新闻,出现在自己的身边。”看着坐在教室里的6个娃娃,曹露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备课,认真教学,把所有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们。”



曹露丹还拓展支教内容,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服务。“在学校组织文体活动、春游、手工,为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曹露丹内心无比自豪。“那一刻,我感觉我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21年,桂花小学校被镇小学合并,支教期满的曹露丹也离开了这所村小,但她仍然惦记着远在四川的孩子们,“我一直跟他们保持着联系,今年还打算再去西龙。”

因为这段宝贵的经历,曹露丹对未来规划也更加清晰,跨专业考上了重庆三峡学院师范类研究生,“毕业后我还是会留在西部,教师是我的第一目标,想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苑青青 孙秦旺 实习记者 姚楠



(编辑 余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