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活力宜居,向“美”而行!宿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整齐排列的行道树、干净整洁的民居、清澈见底的小河……5月10日上午,驱车走在宿迁经开区三棵树街道致富路上,美丽乡村的景象映入眼帘。

在致富路许圩社区至杨圩社区段,前不久才种植的榉树、梨树、桃树等2000余株树木已经开始发出旺盛的生机。“以前道路两侧都是光秃秃的,特别是冬天,有点荒凉,栽植上这些树之后,道路变美了,让人赏心悦目。”许圩社区居民巩李标说。

致富路许圩社区至杨圩社区段经过一个月的打造,已经成了三棵树街道美丽乡村示范样板。据三棵树街道生态环境和建设局负责人曹孟韶介绍,今年,该街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三棵树”,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宿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规划为引领,以农房改善、空间治理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全面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水体治理攻坚、生活垃圾治理增效、乡村风貌整体提质、长效管护机制创新等五大行动,推动新农村活力宜居,向“美”而行。

走进宿豫区新庄镇振友社区,二层小洋房错落有致,社区四周是一望无垠的莲藕基地。“现在就像生活在画中一样。”谈起在新型社区的新生活,振友社区居民沈光英笑得合不拢嘴。

振友社区位于宿豫区杉荷园景区,这里的新农房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和便民超市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社区因地制宜提升人居环境,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让维护环境美成为百姓的共识。

把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优化人居环境的有效抓手,这是宿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去年起,宿迁开始实施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新农房在“五通八有十到位”基础上,因地制宜配套充电桩等现代生活设施,推动农房向“优居”“康居”“乐居”转变。在农房改善过程中,宿迁还累计整合实施农村公路、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土地综合治理等配套项目624个,质态优、环境美、产业旺的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亦是宿迁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举措、创新举措。去年,宿迁印发了《深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实施方案》,聚焦整治深度广度、资源资产效能、公共配套水平、乡村环境面貌、空间治理动能“五个方面提升”,突出镇区“治脏治乱”、园区“清闲促产”、社区“分类施策”,着力构建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空间生态持续改善、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空间管理文明有序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据统计,去年宿迁清理环境秩序问题3.2万个,新增“城市家具”1.2万套,改善提升乡镇街区55个,489个村庄达到“五改善”标准。相关经验入选《江苏全面深化改革案例》。

五项任务改善乡村风貌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5月11日下午,走进市湖滨新区晓店街道峰山居委会九组,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峰山居委会九组一共有40多户人家,是市湖滨新区美丽乡村试点组,这里的房子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建的砖墙瓦屋,居委会在晓店街道的指导下,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开展房屋风貌提升和庭院景观打造。治理中,对部分房屋进行了粉刷,修旧出新;同时,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花园菜地进行统一规划,在每家门前放置了垃圾箱,由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清理;在村庄里实行雨污分流,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在居委会的一角,还有一幢蓝白相间的公厕,公厕采用除臭杀菌环保新技术,具有自动照明、排风、冲厕等功能。“公厕每天都有保洁人员打扫,非常干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居委会居民刘根兴说。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宿迁紧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落实五项任务,不断加大治厕、治废、治水力度,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首要任务,目前,宿迁构建了“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县(区)转运、市(县)处理”五位一体农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并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定点、收集定时、运输定车、处理定位“四定”模式,市、县分别配建了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4座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实现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集中收集点全覆盖,布设了24万只垃圾收集桶,配备了1.4万名农村环卫保洁人员,农村生活垃圾收处更加有序。

农村“厕所革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是对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的深刻革命,宿迁专门制定了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户厕问题摸排,并选择泗洪县朱湖镇全域和宿城区陈集镇河东村(规划发展村庄)作为户厕改造提升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整体提升。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等级化、标准化公厕均衡配置,累计建成三类以上等级公厕974座。

水体整治也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宿迁大力开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水源涵养,全市共疏浚农村河道土方1160万方,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25条。同时,推广一座污水处理站、一座公厕、一片湿地的“1+2”污水治理模式,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63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00余条。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维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宿迁进一步完善农膜回收体系,建设市级处置中心1个,县区级收储中心6个,镇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站(点)215个,累计回收废旧农膜5521.3吨,回收率达91.7%。按照“村居回收、乡镇归集、县区转运处置”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建立109个农药包装废弃物代贮回收站,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97.16吨,处置567.7吨,处置率达95%。

为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宿迁还更高标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四好农村路”覆盖率达100%,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184公里。

五项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建农村生态河道239.1公里,管护抽查合格率达87.8%;农村户厕改造稳步推进,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2.4%、设施正常运行率超90%,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保持100%;全市新建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10个,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183.1吨,农膜回收率超90%……

这组数据是宿迁高位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果。去年以来,宿迁坚持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贯穿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过程,健全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变成“四季美”,从“一处美”变成“处处美”。

转变生产方式,建立绿色生产机制。宿迁坚持在“循环”上拓宽路径,全面实施三县两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重点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建成省级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2个,启动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试点3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坚持在“形态”上育新态,因地制宜在休闲产业中植入旅游要素,提升产业形态,改变乡村环境。

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城乡一体机制。围绕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公共服务向镇村覆盖,宿迁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纳入《宿迁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编排了乡镇污水处理服务、水污染防治工程等一系列具体服务项目,明确任务、细化目标,从政策层面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路径和重点。1718个自然村纳入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管网。

转变生活方式,建立文明乡风机制。宿迁在农村广泛宣传《人情新风“宿9条”》《文明宿迁“诚10条”》,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墙建设,有效提升农村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深入推行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约四会”制度,助推移风易俗,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全市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居分别达91.75%、67.58%。

转变建设方式,建立市场化投入机制。宿迁统筹考虑建设成本、工程质量、财力状况等多重因素,创新采取县(区)国有实体公司负责“统规代建”模式推进农房项目建设,综合运用PPP、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市场化建设运行镇村污水处理设施比重超过60%。

转变管护方式,建立多元共治机制。宿迁在有标准、有制度、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六有”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导则》等,逐一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各环节的建设管护标准。聚焦设施维护、绿化管养等重点领域,创新实施“四好农村路”“五为主”养护机制、农村环卫管理“一体化”机制,构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机制闭环。建立健全农民参与引导机制,市县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报邮箱和电话,并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有效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宿迁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风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持续改善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