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扬州“新农人”王加迟:带民增收新算法 新式育秧尝甜头

作者:李涛

站在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幸福公路上,可以看到路南边麦苗迎风飘动,路北边几亩田地里一片“汪洋”。绿油油的麦田间,为何出现这样的一片“汪洋地”?浦头镇加迟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加迟说:“要想插好秧,育秧苗是关键。这20亩地是育秧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不种小麦。”


王加迟介绍,最近小麦田里已经做好施肥、除草工作,6月份就要收割,“这几块育秧田现在先放水让泥土松软,稍后平田机就要下田作业,平整之后就是开沟,到5月17日左右就开始铺盘育秧。”

王加迟是浦头镇王庄村农技服务合作社社长。2016年,为了让村里农民减轻种田负担、增加收入,分管村里农业工作的王加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如今,村里430户农户以田地入股、2名村民以技术入股,合作社有1200亩地,占全村土地面积的50%。每年,入股的农户可以获得每亩地840元的租金,技术入股的村民每年除了近6万元的工资,还有根据收益发放的二次分红。

自1998年开始种田以来,王加迟承包的田地从300多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200亩。“以前种田主要是靠人力,虽然现在种田轻松了,全程都用机器干,但种田人的脑袋要活。”王加迟说,除了自家的1200亩田,他还托管了邻近乡镇的2400亩地,如果按照“老法子”种田,即使农机全部上阵也要手忙脚乱。

随着合作社的效益逐渐稳定,王加迟一直思考怎样提升种田效率、提高种田效益。以前小麦水稻轮流种植,后来有了“麦套稻”的种植模式,王加迟仍不满足,多次外出取经,2014年,他决定开展新模式:空出小部分田不种小麦,专门育秧。


王加迟说:“水稻收割后,这20亩地不种小麦,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平田、开沟,5月份铺盘育秧,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秧苗可以长到15公分左右,等到小麦收割完就可以进行插秧工作。一亩地育的秧苗可以供应80亩的水稻种植。”

由于本地没有用过这种模式,起初吃过不少亏,例如秧苗太密集导致秧苗坏死、时机把握不准导致秧苗烂根、田地不平整导致出苗不齐等。经过两年的摸索,确定了现在1:80的标准,育秧时间也合理,那边小麦割完,这边秧苗正好下田。


“和传统种植方式不一样,规模化种植要换个算法。”王加迟算了笔账:一亩地的小麦产量在800斤左右,可得900元左右的收益。但是一亩地培育的秧苗可以种植80亩水稻,水稻亩产1200斤左右,按照1.4元每斤的标准,80亩的水稻可以收益134400元。王加迟说:“扣除各项费用后,一亩地育秧的收益肯定要远远高于用来种小麦的收益,而且育秧结束后,这片田也要种上水稻,又是一笔收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