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老人与山

99.9%的国土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个被专家称为“失去生存条件”的地方。

2016年拍摄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摄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落后产业基础,一代又一代“石漠愚公”战山斗山,撼人心魄。他们认为苦熬不如苦干,用10余年时间修通进村路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坚守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在石头缝里刨地,种出群众的“致富果”;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坚持不懈地向石漠化宣战……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奋战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的平凡身影,他们分别是李华明(左下)、刘超仁(右上)、程敦儒(中下)、谢成芬(中上)、张贵相(左上)、杜岑(右下)(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刘超仁、程敦儒、李华明……一个个身影屹立在青山绿水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不服老、不怕难的石漠传奇。

“我与青山共白首”

春天里,走进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村头村尾的柑橘树郁郁葱葱,山坡上的树木连片成林。在橘园边,家家都是楼房,户户都有凉亭,有的农户还修建了游泳池。

刘超仁在云南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查看待收获的柑橘(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西畴县“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贫困村之一。2003年,退休教师刘超仁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种植柑橘。为了更好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他于200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江龙村逐步变成生态村、文明村、富裕村。2019年12月,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微风吹来,村庄里弥漫着橘子花的幽香。“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村种了1100多亩橘子,还有10多户村民在外租地2000多亩,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刘超仁老人一脸喜悦。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困境,西畴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艰苦奋斗精神,于2019年顺利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如今,行走在西畴的村村寨寨,记者看到道路宽阔平坦,新房错落有致,田野一片绿浪;听到一个个和刘超仁一样的奋斗故事。

谢成芬在西畴县“西畴精神”展览馆里讲述治理石漠的故事(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全国三八红旗手”、蚌谷乡海子坝村村民小组原组长谢成芬确诊乳腺癌后,依然带领群众治理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让村里路通了、电通了、核桃挂果了。如今,她在“西畴精神”展览馆里工作,现身说法讲述治理石漠化的故事。

在云南西畴县西洒镇,程敦儒在中药材基地劳作(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西洒镇的山谷里,600多亩苦参正待收获。多年来,“云南省道德模范”、老党员程敦儒在石头缝里刨地,带领群众种植三七、苦参、重楼等中药材,每天在基地里务工的群众有100多人,每年光支付工人的工资就达100多万元。特别是近几年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不便,两个药材基地解决了很多群众的收入问题。

在程敦儒等人带动下,截至2021年西畴县发展蔬菜种植7.6万亩、中药材种植7.5万亩、果树种植4.1万亩,养殖乌骨鸡超100万羽,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

“我大半生都在种药材,曾经3年不下山。只要把药材种好,把青山保护好,青山定不负人。”程敦儒说。

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挂在山崖间、冲出乱石堆,还劈开一块十几米高的巨石,在岩壁上留下刷着红漆的两个大字——“实干”。

李华明在云南西畴县岩头村里劳动(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65岁的党员李华明的“成名路”。以前,由于从邻村的岔路到西洒镇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路受阻于巨石和陡坡,出行难曾是全村人最头疼的事。

“当年我们卖猪,抬猪的工钱是猪价的一半;孩子们到村外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的乱石小道;因为路险人穷,村里的小伙子结婚成了大难题……”提起穷困往事,李华明一言难尽。

不只是岩头村,西畴地处我国石漠化核心区,怪石嶙峋、壁立千仞、群山合围,修路何其难!但也是在西畴,蜿蜒曲折的山间水泥路可以通往任何村寨,犹如刻在山野间的壮美诗行。

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统计显示,虽为山区县,目前西畴农村公路约3000公里,公路密度是云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路面硬化率、通客车率、通邮率以及村民小组通公路率均为100%。

为何这个极度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路网?答案在一个“不等式”里:政府在农村投入十来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来。

“这个‘不等式’的核心,就是党的领导加上群众的主体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畴县治山、绿化、修路、兴业等领域先后涌现出400多位各类先进典型。”西畴县委副书记杨韬说。

一直以来,西畴人牢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这条法宝,创造出诸多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山旮旯里诞生了“六子登科”治石漠、“四轮驱动”建公路、“5分钱”自治工程等创新举措,很多在全省、全国推广。

在云南西畴县,李华明走在他修的路上(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岩头村,李华明带领15户人家苦干10余年,硬生生在悬崖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路通后,村里人不再抬猪下山,而是引进企业养猪,村民入股分红。当下,李华明依然守在村里,正忙着带领群众搞生猪代养、筹办农家乐、开展村容村貌建设,迈入乡村振兴新征程。

同在石头缝里的鸡街乡肖家塘村,年轻党员侯寿高带领3户人家从日出到日落,从严冬到盛夏,用6年时间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进村路。

这是走出大山的路,也是回到故乡的路。如今,侯寿高凭自己的本事,到文山城里开了一家餐馆,日子越来越有起色。“我们把心里的石头搬走,才会把日子过得更好。”他说。

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

站在山顶的“逐梦亭”望去,石山已变成“绿海”,连片的猕猴桃树枝叶繁茂,一条条石埂如同涟漪向山脚散去。

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从嶙峋乱石到层层台地,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还成为国家石漠公园,以“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逐梦亭”下,有6亩上海市虹口区援建的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的草莓娇嫩红艳,这是坚毅刚强的西畴“草莓妈妈”张贵相的新基地。

早年间,女儿脑瘫、自己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张贵相经历了太多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她和丈夫走出困顿,逐渐成为种草莓的行家里手,还带动数十户群众增收。

在云南西畴县,“草莓妈妈”张贵相在她的草莓基地里劳作(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下肢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我就跪在地里种草莓。我宁愿跪着干活,也不愿躺着受穷。”回想起创业经历,张贵相越发坚定。

生于山,立于山,西畴人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

近年来,在刘超仁、谢成芬、程敦儒、李华明等先进典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地僻人稀的山乡,克服困难创业谋发展。

在云南西畴县,“80后”创业者刘禹丹在她的豆腐厂工作(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却放弃外企可观的收入回到家乡蚌谷乡龙正村办起豆腐加工厂……“80后”刘禹丹的创业故事多少令人诧异。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把家乡特产带出大山的梦想。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处绽放。”刘禹丹说。

随着上海援建资金的注入,占地1700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投产运行,刘禹丹带领工人制作白豆腐、豆腐干、腐竹,和团队研究如何开拓市场。

在云南西畴县,“90后”创业者杜岑在制茶(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杀青、揉捻……“90后”创业者杜岑制茶动作熟练。他年岁不大,却已在西畴古茶林里深耕10余年。

西畴县法斗乡有3万余株古茶树,但长在深山人未识,加之加工粗放,价格一直上不去。近年来,杜岑邀请专家教茶农采茶制茶,打造品牌统一销售,带动每户茶农每年平均增收5000元。

“李华明、程敦儒的事迹感动着我。我也要为家乡发展出份力,带领群众走好增收致富路。”杜岑说。

在西畴这个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在刘超仁等人示范带动下,各族群众战石山、兴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2021年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7元,比2020年增长7.9%。展望未来,人们苦干、巧干、创新干,石漠上的乡村振兴之花将越开越艳。

文字记者:李银、吉哲鹏、字强

视频记者:孙敏

海报设计:殷哲伦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