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专题 > 正文
中交上航局:为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运输“大动脉”铺好“最后一公里”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小娟)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区,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也是我国在建的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建成后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将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850万吨、二氧化硫23.25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

“绿能港”的港池、进港航道及主航道作为运输能源的“必由之路”,在整个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疏通这条海上“大动脉”,需要对近82万平方米港池、1168米进港航道、3827米主航道进行疏浚,清淤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大坝混凝土总方量的1.2倍,也只有如此大体量的工程才能让疏浚后的航道承载得起世界上最大型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通航。

对这一重大民生项目,作为参建方的中交上航局高度重视,在极大的工程量、极短的工期、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极大的防疫压力面前迎难而上,在短短9个月时间里,顺利完成超2000万立方米的巨量清淤工程,期间还突破了国内绞吸船单船吹填直排距之“最长”、同等施工领域船舶种类和数量之“最多”、桩间土疏浚施工之“最难”等多项疏浚施工纪录。



突破国内绞吸船单船吹填直排距之“最长”


为顺利在5月31日前完成全部疏浚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关键。根据施工安排,第一步就是为绞吸挖泥船铺设吹填管线,而在规划设计中,参与施工的绞吸挖泥船单船吹填最大排距达15公里,这在国内尚无先例。要保证施工期间高效吹填作业,前期的管线铺设工作必须万无一失。根据铺设方案,管线沿途要穿越8条道路、4条河流和3处桥梁,甚至途经沼泽、浅滩、发电厂,难度非同小可。

为不耽误后续施工时间,建设团队“三管齐下”,一方面组织管线人员昼夜兼程地铺设首尾两端管线,另一方面积极同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避让事宜,再者就是开展实地考察对管线方案进行缩减优化。最终,历时50天,管线铺设任务顺利完成,并在沿途布设了可视化监控系统,实行全覆盖、无死角式监管,进一步提高管线的通畅率。在后续绞吸挖泥船首次连通管线施工后,15公里的陆上纳泥直吹一次成功,顺利打破国内单船吹填直排距最长记录,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


突破同等施工领域船舶种类和数量之“最多”


管线铺设完毕后,海上施工作业紧锣密鼓地铺开。根据工前的工况数据,疏浚区的土质以密实粉砂为主,挖掘、输送难度极大。而在施工期内,因防波堤未出水面,没有形成掩护条件,上航局绞吸挖泥船“新海豚”轮的施工受到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履约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时刻,上航局将目光锁定在大型绞吸船“昊海龙”轮上,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智能自航绞吸船,其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排距等重点性能指标均位居亚洲之最,是中国疏浚行业多年智慧的结晶。在入场施工之初,“昊海龙”轮便展现出惊人的施工力量,为工程进度加上了强力助推器。



为加速冲刺“5·31”节点,项目团队统筹调动船机设备,先后向工程投入8艘大型挖泥船、8套桩间挖泥设备及各类辅助船舶,高峰时段现场各类船舶数达42艘,创下当前同等施工领域里船舶种类和数量之最。同时为降低船舶间干扰,进一步挖掘施工效率,建设团队再次优化施工方案,对现场船舶统一指挥、统筹安排、动态预警,并在全船范围内开展节点冲刺立功竞赛,掀起安全高效的抢工期、夺产量热潮。此外,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每次有新船入场作业,项目部均提前联系当地医护人员上船为全员进行核酸检测,为施工再添一道安全屏障。


突破桩间土疏浚施工之“最难”


除了大体量疏浚“粗活”,码头高桩间的“细活”也让上航局建设者们费了一番脑筋。随着使用年数的增加,盐城滨海港高桩码头下方和后方的泥沙积少成多,已开始威胁码头的正常使用。但高桩间空间狭小,传统大型疏浚施工机具无法进入。为此,项目团队针对桩间土施工,在现场试用了长臂挖掘机、挖泥船尾管吹水、高压冲水泵等多种施工装备和施工工艺,形成了一套“射流切削、顺流裹带、顺坡移位、堆积挖运”新型施工工艺,在不影响码头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既有效解决桩间土对桩基安全的威胁,也达到了环保降耗的效果,为“绿能港”后续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完成这一系列壮举的上航局建设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马不停蹄接续投身300多万平方米水域的浅点清除作业,在当前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正以超人的智慧和过硬的本领不断攻克施工难题,全力向着“5·31”目标节点冲刺,为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运输“大动脉”铺好“最后一公里”。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