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专题 > 正文
盐城亭湖:抓实农房改善 绘就幸福民生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丁祥贵 徐宝超)今年是江苏省苏北农房改善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盐城市亭湖区几年来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大力提升农房改善项目质态和内涵,积极引领农民生产生活升级,全面推动农房改善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迈进,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把准民生方向。以“宣传全覆盖、工作家家到”的方式,组织两轮走村入户调查,与农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农房改善政策、帮助算清支出平衡账,逐一摸清全区6.5万农户的改善意愿和需求,真正把政府政策送下去、把农户意愿摸上来。在政策范围内“一对一”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弱势群体住房条件改善“一户不落”。对房屋破旧、经济困难的农村四类对象,实施兜底保障,专门设计60㎡左右的小户型并以500元/㎡的标准进行简装,农户拆掉“老破小”,无需额外支出即可拿新房、搬新家,“拎包”入住新型社区。坚持“先建后拆”,对农户按实发放临时安置费用,最大限度减少过渡安置人群、压缩过渡周期,不让农民群众在周转房里“奔小康”。



顺应群众期盼。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自觉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农房改善等重点工作,区领导、区直部门深入挂钩联系的镇村,认真倾听农户心声,积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围绕群众关注的农房改善项目质量、价格、后续管护等热点问题,全区广泛开展“假如我是农民群众”为主题的换位思考活动,召开座谈会8次,征求群众对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47条,制定落实整改措施25条,全区农房改善项目更加切合乡村实际和农民需求。便仓金陈新型农村社区西侧原有一条近4米宽的水泥路,因施工车辆进出频繁,路面破损严重,给社区群众出行造成了较多不便。根据座谈中群众的反映,便仓镇从紧从快落实整改,仅用60天就重新建好了一条柏油路,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为贴近农民的生活习惯,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每个新型社区的周边均为每户配套安排了30~60平方米的“微田园”,农民自己种植蔬菜,基本能做到吃菜不用买。



提升宜居品质。对标“省内一流”标准,逐一排查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缺项,集成配齐“水、电、路、气、绿、网”,高水平配套幼儿园、卫生室、图书馆、污水处理设施,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集中居住带来的便利。南洋镇才堂、兴隆社区增建便民超市、村民议事堂,黄尖镇花川、新兴镇三里两个新型社区全面实施益农服务社、集中充电棚、电动充电桩、快递取件点等提升服务项目,率先实现管道燃气进村入户,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把牢农房建设工程质量,推动政府监管、专业监理、群众监督有机结合,从工程设计的源头抓起,细抠精控套型方案和结构用材,保证了房屋既安全可靠又经济适用。强化过程监管,各镇均建立工作专班,落实专人常驻新型农村社区施工现场,每个项目都邀请党员和农户代表参与巡查监管,对原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努力将农房改善项目打造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致力长远发展。把农房改善和产业发展、村民就业增收一体化谋划和推进,按照“一社区一产业”定位,新型社区与乡村产业结伴布局,每个新型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经营主体转换,让乡村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矿”。 深挖农业增收潜力,深入开展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整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艳阳社区的羊角椒种植、加工,花川社区葡萄种植、休闲农业,先后带动新增就业400余人,社区居民收入普遍高于一般村居平均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治理模式,全面推广“党建+网格+基层治理”的新型社区“微自治”,强化自治、完善法治、弘扬德治,全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社区,广大村民住得更加舒心、安心。盐东镇曙阳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规民约,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文明户评比、家家爱整洁评比等活动,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形式深耕文明乡风,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也净化了乡风民风,农民的美丽宜居生活更加和谐出彩。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