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盐城市农业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改革赋能强根基 绿色创新领未来

近年来,盐城市农业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围绕品牌引领、混合制管理、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四大维度精准发力,通过铸品牌强内核提升核心竞争力,破机制激活力释放发展潜能,绿色转型可持续塑造新优势,育人才固根基强化队伍支撑,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实践成果,为区域农业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国企动能。


铸品牌强内核

以品牌引领激活发展新动能


攻坚资质升级,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锚定“资质强企”战略,推动集团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跃升至AA+,跻身区域高信用企业第一梯队,为融资拓展、跨区域合作筑牢信用基石。下属水利设计院公司构建“全链条资质矩阵”,整合设计、勘察、咨询、监理等13项甲、乙级资质资信,近三年市场中标率稳定在40%以上,核心竞争力实现几何级增长。集团公司连续12年保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顺泰农场、菊花公司同步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集团引领、子公司协同”的品牌集群效应。

驱动科技创新,注入转型发展动能。实施“科技强企”行动计划,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2300万元,研发强度年均递增15%。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累计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6项,注册品牌商标7项。设计院公司五获水利行业“大禹奖”并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菊花公司自主研发国内首条菊花自动烘干生产线,年加工能力突破1000吨,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高新公司智慧农业系统服务面积达5.5万亩,荣获“数字盐城应用场景优秀案例一等奖”,科技创新成果全面转化为产业优势。

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行业示范标杆。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东分中心等3个国家级平台,联合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顺泰农场建成“三区合一”现代农业示范区,荣获“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耐盐碱新品种苗木研发突破3个,形成“科研-培育-产业化”全链条示范模式,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破机制激活力

以混合制改革释放国企发展潜能


授权放权赋能,提升市场响应效能。打破传统管控壁垒,构建“差异化监管”机制,向合作民营企业、下属经营单位下放市场拓展、业务决策等关键权限。改革后,企业市场响应时间从平均7天压缩至2天以内,决策周期缩短60%,新增民营合作项目10余个,民营资本投入同比增长45%,实现“国有资本+民营活力”的融合倍增效应。

制度规范筑基,守牢合规运营底线。以“定规矩、明权责”为主线,梳理国有资产监管、风险防控等50余个关键环节,制定权责清单及10余项监督机制,明确国有股东、经营层、合作方权责边界。建立“三重一大”决策追溯系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动态监测平台,实现“授权不放任、监管不越位”,确保国有资产流失率为零,合规经营达标率100%。

机制创新提效,实现企员协同发展。推行“一企一策”契约化管理,将利润、营收增长等核心指标与经营团队考核刚性挂钩;实施生产定额管理,明确产量、质量、成本量化标准,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后,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员工人均收入提升15%,工作效能提高30%,形成“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良性循环。


绿色转型可持续

以生态优先塑造发展新优势


盐碱地综合治理,破解“生态-经济”协同难题。创新“科学诊断—分类施策—长效管护”治理模式,累计完成2万亩盐碱地治理。通过绿肥种植、耐盐作物栽培及有机肥替代(施用占比45%),实现土壤盐碱含量降低36%、有机质提升25%。培育“盐粳盐1号”“盐稻21”等耐盐水稻品种,平均亩产达561.1公斤、531.5公斤,创造了滨海盐碱地耐盐水稻新纪录。

循环农业体系构建,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打造“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链条,建成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3座日处理500吨沼液固液分离站及20公里输肥管网。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0%,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5%、5%,农产品优质率提升至92%。顺泰农场获评“江苏省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模式被列为“全市农业绿色发展推广案例”。

林下经济创新,探索立体生态增值路径。依托902.8亩林地资源,构建“林业+养殖+种植”立体模式,精选110亩林地开展土鸡散养,实施“分区轮养”(3个养殖区轮换),计划养殖“苏北草鸡”1.2万羽,年产鸡蛋20万枚、出栏土鸡1.2万只,产品溢价率达30%。林地农药使用量减少40%,苗木存活率提升15%,实现“一亩双收、生态增值”。


育人才固根基

以队伍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师带徒”机制攻坚,加速技术人才孵化。针对工程设计、勘察监理等技术岗位,构建“名师选拔—双向结对—项目历练—考核激励”闭环体系。筛选12名“双高”骨干(15年以上经验+注册工程师)担任导师,结对32组师徒,明确“3个月入门、6个月参战、1年牵头项目”成长目标。目前超半数徒弟独立承担项目,成功率超90%,形成“老带新、新促优”的技术传承生态。

多维激励改革,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打通“技术+管理”双通道晋升体系,设立注册证书专项补贴,实施“季度考核+年度末位调整”机制。改革后,技术岗位持证人数达86人(占比65%),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增至105人(占比52%),员工技能培训参与率增长50%,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

人岗匹配优化,提升队伍专业效能。以“三定”改革为基础,推行“竞聘上岗+动态调整”机制,近两年13人次通过竞聘晋升,10个岗位完成优化调整。员工岗位匹配度从60%提升至95%,关键岗位效率提高28%,设计院项目审批周期缩短35%,智慧农业项目落地提速20%,实现“人尽其才、岗尽其责”。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