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寻艺三境——东台艺术家的乡情回归

馥郁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2月6日,古镇西溪,惠风和畅,仙气盈门,各路艺术家和各大媒体齐聚西溪,共襄“寻艺三境—从直面现实到精神超越”艺术展开幕式,开启一段从心灵到精神的返乡之旅。


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情愫,东台籍画家崔见、崔进和雕塑家陈建华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三相阁精彩呈现。山水、人物、雕塑,艺术家每一幅作品,“虚”“实”结合,情境交融,对艺术家们60、70年代寻艺之旅,做了一次精神回顾,现场嘉宾也跟着艺术家们的艺术语言,溯回精神的原乡。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线全长165米,分为三层,共展出崔见老师作品20件、崔进老师作品21件、陈建华老师作品17件。


作为中国书画之乡的东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成为苏北唯一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县级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等称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获得全新飞跃。

艺术植根于故乡。古镇西溪,东台之根。春秋到清末的海盐重镇,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源头地,远近闻名的东台“城市客厅”,沿海地区新崛起的文化地标。“天下一绝”的东台发绣、“宫廷秘制”的东台鱼汤面、范仲淹研制的东台陈皮酒,被称为西溪“盐仓三绝”。西溪不仅有宋代三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当年在西溪办公的盐仓监;有“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海春轩塔;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八字桥;不仅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更有北宋“三相”留下的忧乐天下的千古佳话。


发绣

陈皮酒

鱼汤面

此次艺术展为何设在三相阁?据介绍,三相阁是西溪景区古城的中心建筑,是为了纪念宋朝三位曾在西溪任盐官,先后官至宰相的晏殊、吕夷简和范仲淹所建。其中晏殊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在西溪创建了西溪书院,亲自讲学授课,兴起西溪读书之风。为提升和拓宽市民的审美、文化艺术修养,三相阁美术馆顺应时代文化之需而诞生。


鉴于艺术家们对艺术感悟高度,东台西溪为市内外诸多书画家搭建创作成果展示平台,摄取天仙缘之精华以滋养艺术,让艺术家们的艺术之树长青,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主办方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展览是景区2022年新春艺术展演的重头戏。策展人洪燕女士认为,此次首展对于打造西溪美学空间,重现晏溪书院荣光有重大的意义,也希望众多名家作品的展出,能让更多东台市民近距离接触诸多艺术大师的风采。


南京艺术学院美院周睿教授欣然为本次展览撰写了序言,三位东台籍艺术家带领我们做了一次精神之旅,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既有直面当下的勇气,更有旷达的追求,让我们对人性更多自觉和理解,对这个时代的解读既真实又依然有温度与希冀。


时序肇启,华章日新。东台西溪在“先忧后乐”的情怀感召下,在各位艺术家的艺术熏染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为实现西溪景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奋斗。



艺术家档案


崔见,1963年生,江苏省东台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崔见的创作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画面中各种实中带虚、错落有致的线条铺天盖地,这些线条建构的阴云密布、拥挤不堪的空间结构感,可以看作城市人焦灼情绪的个体体验,表达了作为当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意象性感受,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创见。并且他强调“我们创作中不能纯粹地只学习西方,应该在中国传统艺术里面找一些符号,链结中西”。

他用画笔解构国家意志,解读民族精神。他笔力雄劲,或淡墨描绘、或泼墨点染、或层峦叠嶂、或苍白淡远;他画风独特,忠实于时代,真实有力量。


崔见作品

《日出》


《钟灵毓秀》


《双寿》


《阳光灿烂》


《紫金山》



崔进,1966年生,江苏省东台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画家崔进的作品,工笔刻画,构图宏大,写意人物,或莺歌燕舞,或虚无怪诞,或温情风趣,用独特的水墨浑融效果,寻求自我的精神救赎。

之前,崔进更多是借用传统的民风、民俗、民情来表现众生狂欢的场面。自1995年以后,他则主要是借用现代生活的场景,来表达他对现代都市的深层体验。崔进如实地记录人们的痛楚与狂喜,把生活话语置换为想象与现实相凝聚的意向世界。他的工笔画完美地融合了国画、油画、漆画、壁画等多个画种的技法,使他的作品厚重耐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崔进作品

《冷雨》


《寂林》


《闲散》


《翠微家山》


《泱隐》


陈建华,1978年生,江苏省东台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首届雕塑专业。职业雕塑家,多年来活跃于当代雕塑界,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雕塑大奖;诸多作品被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等博物馆和院校收藏,曾在希腊雅典、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雕塑展,现工作生活于南京。

70年代晚期的艺术家陈建华雕塑的人物作品,由内而外,反映美与善,人性的力量,让冰冷的泥土有了生命的温度,闪现精神的光芒。

雕塑空间的可变性及其内空间和外延空间是其区别于平面绘画艺术的最大特征。陈建华努力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寻觅一条隐秘的线索,并力求使其在当下恰当的空间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如今,雕塑的材质、雕塑的风格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他对雕塑的敬畏之心,对雕塑的艺术追求。陈建华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匠人”,他觉得做雕塑时表达一个人物的精神,远比表达他具象的形态更重要或者说更难。


陈建华作品

《璀璨青春—周恩来在欧洲》


《约翰•拉贝雕塑》


《笑看风云——金庸雕塑》


《金陵书法四家雕塑——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