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聚焦“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吸入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和普及。为助力患者更好地规范控炎、有效控喘,由游泳世界冠军傅园慧参与、《公益时报》支持的“自信呼吸不拖炎”公益行动上线。
超四千万患者受困于哮喘,控制现状亟待改善
目前,哮喘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 4.2%,约有4570万名哮喘患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当前哮喘的控制率并不理想,数据显示,约5成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尤其是重度哮喘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且发作具有随机性。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隐匿性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咳嗽。由于没有典型的喘息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延误诊断。
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的抗炎治疗,实现自由呼吸不受限
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是驱动这类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研究显示,气道内EOS水平越高,哮喘的控制难度也越大。因此,降低EOS水平、控制气道炎症,已成为哮喘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与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抑制EOS介导的炎症反应,并缓解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抗炎治疗中的黄金组合。ICS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来减轻气道炎症,LABA则通过激活特定的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两者联合使用能够协同增效,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现已被全球指南广泛推荐。
提高创新生物制剂的可及性,助力重度哮喘迎来“临床治愈”
尽管大多数哮喘患者在长期规范使用吸入性激素治疗后能够实现良好控制,但中国约有300万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且重度哮喘被误诊和未充分治疗的情况仍然经常出现。由于频繁的急性发作、肺功能严重受限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患者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不仅如此,这类患者死亡风险也更高,相关的住院风险是持续性哮喘患者的2倍。此外,重度哮喘患者的医疗费用约占所有哮喘患者医疗总成本的50%,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创新生物制剂的应用为重度哮喘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些生物制剂能够精准靶向哮喘发病过程中关键的炎症效应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EOS),高效抑制相关的炎症因子,以减少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降低激素用量。近期公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哮喘可“临床治愈”的全新理念,成为时隔五年的又一重磅更新,也意味着未来重度哮喘患者有望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症状稳定、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并显著降低急性发作、持续性气流受限、药物不良反应及哮喘相关死亡的风险。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表示:“新版哮喘治疗指南的更新令人振奋,不仅让哮喘的治疗目标更加明确,坚定了我们对于实现哮喘‘可控、可治、可愈’的信心,也让更多重度哮喘患者燃起了重返健康生活的希望。得益于国家PCCM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对诊疗能力的不断强化以及生物制剂等创新疗法的持续更新与进步,重度哮喘患者正逐步摆脱反复发作的困扰。我们也希望国内的学者能有更多提升诊治能力的研究,同时希望更多创新生物制剂能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从而在临床端实现普惠和可及,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获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