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一桩立水畔 千年穆沟醒

初冬的晨雾中,阜宁县益林镇马家荡的水网间,阜建线2B界桩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青灰桩身浸润在氤氲水汽里,与摇曳的芦苇、蜿蜒的河道勾勒出古村的清雅轮廓。这根不起眼的界桩,恰似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轻轻撬动尘封的岁月,我们一起听它把穆沟——这个600余年古村的地名渊源、文脉传承与振兴新篇细细道来。



地名启源:一寨一沟铸“穆”名


相传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北宋年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威名震彻边关,而东南沿海却屡遭倭寇侵袭,百姓流离失所。为兼顾西北防务与海疆安宁,朝廷急调穆桂英同门师兄穆果执掌“穆”字帅旗,率部在这片芦苇丛生的水荡筑寨屯兵。将士们沿水网挖壕沟、立栅栏,在纵横交错的河道间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穆”字战旗在营寨上空猎猎作响,成为震慑倭寇的精神图腾。

岁月流转,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泥沙淤积让海水东退,曾经的军事要塞穆家寨渐失防御功能,但“穆”字帅旗的铁血印记与抗倭时挖掘的壕沟壁垒,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村民们代代相传着穆果将军的抗倭故事,“穆沟”之名由此诞生,在时光长河中流传至今。如今,村域陆续出土的古木桩、寨栅残片、锈蚀的旧兵器和壕沟墙体遗存,再加上老人们围坐闲谈时的口述记忆,相互印证,为“穆沟”地名写下了生动的历史注脚,也让界桩成为连接古今战场的精神地标。



文脉续脉:一塾一校传薪火


古村不仅有铁血传奇,更有绵延不绝的崇文之风。自清代中期起,穆沟古村的私塾书声便未曾断绝,成为乡邻子弟启蒙成长的摇篮。最初的学堂设于村内念经堂,学生们自带桌凳,怀揣对知识的渴望,在先生的悉心教导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与 “四书五经”。这种由学生家庭轮流供养先生的质朴办学模式,虽条件简陋,却坚守着“耕读传家”的信念,一直延续至 1947 年,为村庄播下了绵延不绝的文化种子。

新中国成立前后,穆沟的教育事业在界桩的默默注视下迎来蜕变:1947年,新式学堂在私塾原址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1948年,深受村民爱戴的张庆余老师倾囊相助,变卖自家收成修缮校舍、添置教具,让算术与语文并重的新式教育落地生根。此后数十年间,穆沟小学在朱学谦、王玉才等历任校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接力耕耘中不断成长 —— 从复式教学的艰辛探索,到初小、完小的逐步完善,从土坯校舍到砖瓦房舍,学校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迁,也为这片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2000 年,穆沟小学因建制调整并入马荡中心小学,但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已让崇学重教的传统融入村庄血脉,而界桩旁的书香气息,始终是穆沟文脉最动人的注脚。



振兴拓篇:一水一业绘新卷


依水而生的穆沟古村,如今正以地名文化为根脉,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出崭新生机。走进今日穆沟,青砖黛瓦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紫藤、绣线菊沿河岸次第绽放,十里荷塘铺展如碧,粉荷亭亭玉立,清风拂过送来阵阵清香,尽显水乡的清新雅韵。近年来,古村以界桩所代表的生态特质为起点,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大力整治淤塞河道、补种水生植物,让曾经浑浊的河水重焕清澈,更依托优良水资源培育出年产50万斤的生态蟹养殖产业,实现了“水清民富”的美好愿景。

沿着青砖小道穿行村中,十九家非遗工坊错落分布,阜宁大糕的软糯香甜、益林酱油的醇厚绵长、面塑技艺的精巧灵动,让游客在指尖触碰历史温度;依水而建的特色民宿保留了古村建筑风貌,推窗可见碧波荡漾,夜卧可听虫鸣蛙叫,让旅人在自然静谧中寻得诗意乡愁。穆沟古村以“水乡风貌 + 非遗体验 + 现代业态” 的深度融合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古老村落向盐阜文化“立体会客厅”的华丽蜕变,每年吸引长三角地区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穆沟古村现已被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界桩所标注的,已不再只是地理边界,更是古村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节点。



界桩有印,刻画着穆沟从抗倭古寨到崇文之乡,再到文旅胜地的千年变迁;地名有声,始终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文脉根魂。如今的穆沟,生态水乡与非遗烟火交相辉映,特色产业让百姓日子愈发红火,古老村落既守得住历史底蕴,又焕发出鲜活生机。阜宁县深耕界桩地名文化挖掘,让“穆沟”的故事愈发鲜活、代代相传。这根立在水畔的界桩,终将继续见证古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宜居宜业、文旅兴旺的崭新华章。

通讯员 戴永红 马建军 张洪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