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如何从“最后一米”通向“最美零距离”?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以党建为笔,以法治为墨,在广阔的基层画卷上细细勾勒。今年以来,该镇通过一系列立足实际、成效卓著的创新实践,将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平安郭猛”“法治郭猛”建设注入了澎湃而持久的“红色动能”。
“一盘棋”布局,从“五指分散”到“握指成拳”
郭猛镇坚持将党的建设作为贯穿政法工作的红线。镇党委发挥“主轴”作用,通过定期专题会议、完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有效整合了原本分散的综治、司法、信访、法律服务等资源,构建起“党委领导、多元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基层治理共同体。这一“一盘棋”的部署,改变了过去力量分散的局面,形成了“一股绳”发力的良好格局。
“一张网”兜底,从“神经末梢”到“实战先锋”
为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郭猛镇倾力打造高效联动的镇级综治中心,全面推行“一门进、一窗办”服务模式,让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首办负责制的严格执行,确保了简易纠纷“现场调、当日结”,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治理的触角正向基层最深延伸。以护陇社区综治中心的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其他村级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构筑起坚实的“前沿预警网络”。网格员每日穿梭于郭猛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不仅是信息采集员,更是矛盾调解员、政策宣传员,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将大量风险化解于萌芽。
“三专三辅”队伍,从“单一作战”到“多元共治”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郭猛镇创新构建的“三专三辅”工作力量体系,为基层善治提供了坚实支撑。一方面,建强专职队伍,推动专业化发展。网格员实行“星级评定”,结果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极大激发了队伍活力;维稳专干在村“两委”换届中得以优化配强;政法条线人员通过持续培训,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用好辅助力量,实现多元化共治。凭借乡情与威望,“五老”调解员成为化解邻里矛盾的“金钥匙”;每个村(社区)培育的3—5名“法律明白人”,成了群众身边的法治顾问;“戎耀郭猛”志愿者队伍与“平安积分”激励机制相结合,广泛吸引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法治化”引领,从“信访找路”到“法治寻方”
在信访工作中,郭猛镇坚定推进全流程法治化。一方面,通过分级响应机制,确保村(社区)半小时内现场响应、到区市信访点一小时内抵达处置,力促初信初访化解率超90%;另一方面,成立工作专班,由主要领导挂帅,对重点积案实行“一案一策”,综合运用司法介入、救助帮扶等手段,推动“事心双解、案结事了”。
“特色牌”服务,从“基本保障”到“暖心守护”
聚焦“一老一小” 等特殊群体,郭猛镇实行分色分级管理和“一对一”帮扶,推动企业与村(社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将精准服务融入“小网格”。同时,“红色议事厅” “拱山议事室”等源自本地、深入人心的议事平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社区治理;“戎耀郭猛”志愿品牌内涵持续深化,通过“平安积分”兑换,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营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氛围。
展望未来,郭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夯实平安法治根基,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 “郭猛答卷”。
通讯员 董昊文 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