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让汉文化“深扎根”“活起来”“走出去”,徐州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古埙悠悠,划破时空,古今韵律慷慨和鸣。光影交错间,一束追光落下,数字人“刘邦”击筑高歌,以一曲《大风歌》穿越千年而来,与今人共吟汉风。

11月5日,由全国10余位权威专家反复考证、严格把关,依托AI技术生成的数字人刘邦全新亮相,以一场数字化沉浸式开场正式拉开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帷幕。70余位海内外顶尖学者、文化名家与行业领军人才齐聚彭城,与“刘邦”同场、与汉乐共鸣,探寻“何以为汉”,研讨“和合共生”。



何以为汉的“三”个新表达

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与精神密码。千百年来,汉文化在徐州的历史文脉上熠熠生辉,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文化印记。

本届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在前两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上,顺应文化发展“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的时代潮流,进一步汇聚专家学者智慧,探索汉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与实践路径,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主论坛上,发布了汉文化网络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鼓励广大网络作家用现代叙事激活历史基因,以瑰丽想象续写汉文化华章。文脉绵延需要载体传承,文化记忆更需立体呈现。正如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所说:“我们希望围绕汉文化主题,遴选扶持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可读性强的网络文学精品,向世界讲述汉文化的精彩故事。”

作为汉高祖刘邦故乡和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汉画像石始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它生动记录农耕渔猎、车马出行、神话礼乐等场景,真实还原汉代社会风貌,被称作“石上史诗”。现场发布了中国国家版本馆与徐州市关于汉画像石数字化合作项目。中国国家版本馆纪委书记安乐表示,将积极运用VR/AR、新媒体交互等高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创新应用场景,让沉睡的汉画像石“活”起来,推动汉文化典藏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秋色如画,汉韵悠长。漫步徐州,汉文化的印记俯拾皆是。以科技为舟、文化为楫,现场发布的徐州古城数字图谱建设项目将文物保护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双向赋能。

“数字化是传承汉文化、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方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鲁安东介绍,在构建徐州汉文化古城图谱时,聚焦文脉时空叠合、乡愁记忆留存、考古成果展现三个方向,通过古城数字化,实现文脉的延续、记忆的保存与情感的传递,依托增强现实技术“调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场景,让“看得见的文脉,留得住的乡愁”在徐州街头巷尾真正可触、可感。



从网络文学到数字石刻,再到古城图谱,一次次关于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要求的生动回应,更成为探索汉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新路径、新表达。

和合共生的“两”千载风云

一代帝王乡开启煌煌汉世之源,一曲大风歌唱响泱泱汉风之韵。

主论坛上,与会嘉宾就雄汉文化的现代意义,玉器所见汉文化的形成,汉帝国的“大海之气”,西方对中国和谐理念的思考,徐州“彭城七里”的实践价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正功看来,徐州“彭城七里”历史文脉是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脉保护相结合的有益探索与成功典范。“徐州的文脉架构可以概括为‘一轴、一环、两廊、叠城’。”冯正功介绍,“一轴”正是眼下火热的“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主轴。“一环”旨在通过街角公园与绿色步道等生活场景,串联起现代生活与两千多年历史。“两廊”中,黄河故道生态廊道联通古城景观,奎河廊道则重在提升老城服务设施,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好惠及民生。“叠城”着眼“城下城”“街下街”等独特遗迹,生动记录城市的历史层积,见证这座城市的时光层叠。



共向未来的“一”脉传承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弦歌不辍越千年。徐州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汉文化论坛。

“徐州高度重视汉文化传承与发展,前两届论坛围绕徐州汉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与独特禀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显著提升了汉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刘照建表示,本届论坛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结合,特别是结合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3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设置了专题分论坛。与会学者将围绕狮子山楚王陵的墓主身份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期待借助此次论坛汇聚全国秦汉研究领域顶尖学者的智慧,推动狮子山汉墓墓主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革故鼎新看今朝。此刻,徐州汉风正劲。

“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未来,我们将致力于通过造型艺术、舞台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优质汉文化IP,讲好汉文化故事,生动展现徐州汉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总经理郭利群说。

面向未来,徐州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汇成果、融合多元、融通世界,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让汉文化“深扎根”“活起来”“走出去”,成为世界读懂汉文化、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记者 徐梦婷 闫琦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