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⑤|“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下这样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江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互融互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苏大地以文脉为弦,创新为钥,走上了一条经济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文化人,“做文化”是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成为文化赋能的历史根基。

江苏,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跻身百强市的省份,也是首个拥有五座“万亿城市”的省份,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今年上半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走在前列。“江苏之所以能长期领先,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

文以化人,源自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来趟Citywalk,老街巷总有新发现。”国庆期间,苏州市民周韬漫步山塘街,历史建筑挂出“日茶夜酒”的新招牌;推门入座,吉他弹唱声声入耳。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里,肖家巷、丁香巷、菉葭巷等11条街巷环境秩序明显改善,街区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50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

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历史风貌保护完好,餐饮、文创、旅拍,书店、画廊、民宿……千年古巷开出“一树繁花”,其所展现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绵延而磅礴。

游客在苏州平江路赏景游玩。   杭兴微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名城保护得好,能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保护文化遗产,也能拉动GDP。古城保护的‘姑苏样本’释放名片效应,让苏州吸引来更多的人、财、技。”苏州市姑苏区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湧三一语道出文化的魅力。

江苏全力保护传承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昭关石塔、观音洞、千年古渡口,每一帧都是风景,每一处都是故事,仿佛置身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上海游客宋泽坤漫步镇江西津渡时感叹。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企业往来上海与镇江之间,上海成为镇江近3年省外游客人数最多的客源地,更是镇江市外项目来源最多的城市。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执着追求。

江苏是文博大省,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保持全国第一。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和浩瀚古籍里的文字,一起成为江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六朝古都南京,人文荟萃绵延至今。在这座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的科教富矿之城,“宁聚计划”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此就业创业,实施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正在深度融合。

厚重文脉和创新基因交汇激荡,奔涌出无限活力。10月1日,南京越剧博物馆焕新归来,人流如织,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李晓旭笑逐颜开。越剧文化“可观、可演、可品、可带走”,年轻人端在手上的一杯老生主题奶盖咖啡,氤氲出一座古都的青春风华。

以人促经,顺应新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作为重要成果亮相发布专场。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新热点、提供新场景,“苏超”成功吹皱文化、社会、经济深融的“一池春水”。

始于足球,成于文化,造梗玩梗、拉歌斗诗、非遗展演,让江苏文脉在苏式竞合中出彩出圈。据统计,“苏超”常规赛前12轮比赛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06.74亿元。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95.9%的“苏超”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

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

近日出台的《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将实施六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推动文商体旅协同发展、升级出新,持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游客进入南京博物院参观。刘建华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今年3月开播的苏产剧《北上》,撬动了“剧旅融合”的新生态。《北上》热播期间,主要取景地昆山巴城客流量飙升10倍。书展,也成为人文经济的一个新场景。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扶持创意市集、小店经济,延伸“书展+”的业态链条。

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相继推出一批沉浸式展演活动,“持续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迸发活力,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我们新时代博物馆人肩负的文化使命。”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宋燕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这是我心中的‘村咖’天花板!”周末,杭州姑娘思怡自驾来到昆山歇马桥的一家“村咖”。在南宋名将韩世忠歇马处,点上一杯醇香的云南小粒咖啡,谛听昆曲的悠扬。

全城浓郁的咖啡文化,8年间形成的千亿级咖啡产业集群,让“国际咖都”昆山声名渐显。今年3月,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签约落户昆山张浦镇,形成了“云端种植+昆山交易”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面对新的文化需求,技术驱动创新性发展。百亿级票房电影《哪吒2》、3A游戏《黑神话:悟空》背后,均活跃着江苏文化科技企业的身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给了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限的创意灵感,也让专注3D数字内容制作的这家企业大显身手,完成了《哪吒2》的锁链特效、虚空裂口初现陈塘关等镜头的全流程制作。7月,原力数字科技成为全国动画领域唯一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

今年深圳文博会上,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首创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打造紫砂电商平台和紫砂元宇宙产业平台。科技与文化深融互动,让传统产业“酿”出了新酒,文化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共生。

以经育文,经济发展活化人文生机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又强化了文化的生命力。“以经育文”的反哺,在江苏人文经济新篇中熠熠闪耀。

“常州,教我如何不爱你?”“十一”假期,第十一届太湖湾音乐节涌入14万名乐迷,他们的欢歌与笑靥,是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2023年至今,常州累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68场次,吸引乐迷超190万人次,累计拉动综合消费超100亿元。观演人群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近80%,跨省乐迷超50%。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撬动了城市文化的广域传播。更多本土户外音乐节品牌加速孕育,进一步塑造了城市品牌形象。”常州市文广旅局市场管理处处长张凯说。

正是在2023年,常州跻身“万亿之城”。这座“新能源之都”同时打造“青春乐都”,常州成为“唱州”。

常州变“唱州”

当城市壮大了经济的体格,更有能力塑造人文的灵魂。当逐渐富起来的人们,纷纷自掏腰包自觉消费喜爱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人”方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花木之乡”沭阳,集聚淘宝京东60%的花木类卖家,年产值冲刺400亿元。“太美太治愈了!”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搁下绣针,扎进沭阳的万亩花海。

芳草萋萋处,新农人书写着新传奇。沭阳花木产业七成销售额涌向家庭园艺,卖产品升级为卖场景、卖风景、卖服务。途睿农业多肉产业园里,青少年游客进行科普研学;斑斓生态农旅科创园里,打工人“追花”而来了解园艺知识。

花旅融合浪潮中,当地年轻人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沉甸甸的乡愁落地开花,“虞姬故里”的名片于花海中传扬。

“从花木产业到美丽经济,从富民走向‘润心’,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更看重文化价值”,沭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爱军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践证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江苏发展的突出特色。

在“万亿之城”南通,作为张謇企业家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南通博物苑2022年以来已累计接待企业家近13万人次。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抱负和实践,传承至今,实体经济始终是江苏的看家本领。昆明市泰州商会会长阚建凯告诉记者,“参观中投资者直观感受到地方发展的底蕴与诚意,极大增强了合作意愿。”

凝望历史的深处,实则是凝视前行的方向。如今,“散装背后是精装”的人文江苏,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联结,文化、经济和科技相交融,“百步芳草”底蕴彰显,气韵贯通江河湖海,以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践不断丰富,“探索新经验”的步伐更加自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陈洁 于锋 顾星欣 冯海青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