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随着主汛期结束,江苏省再次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平安答卷”:无重大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灾害损失。
这份答卷背后,是江苏作为“洪水走廊”的艰难现实:江苏地势低平,要承泄上游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海,汛期80%的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干旱17年,洪涝23年,旱涝交错25年,正常年景10年。防汛抗旱救灾始终是水利的头等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2025年8月16日,淮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二河枢纽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张照久 摄
“十四五”以来,江苏成功应对了2021年“烟花”台风暴雨、2022年长江流域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及历史罕见的长江口咸潮入侵、2024年13轮强降雨和流域14次编号洪水,实现了“三个无”的水旱灾害防御目标。
在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江苏如何做到“三个无”?记者深入一线,探寻这份底气背后的“密码”。
底气一:水利体系筑牢安全屏障
高空之上,水利气象携手,测雨雷达组网运行,50公里观测间距将“云中雨”尽收眼底;雨滴落地,雨量站数据在水文和气象部门之间实时互通共享,每24平方公里一站点追踪“落地雨”;河湖沿线,5000余处水文站点动态把脉“江河水”,359个报汛站完成信道升级,154个基本站实现双套测流,依托北斗卫星实现“断电不断讯”……今年汛期,江苏构建完善覆盖全域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7月11日,江苏省淮安引江闸(淮安抽水三站管理所)从京杭运河淮安船闸下游调水向苏北灌溉总渠盐城方向补水,保障沿线农田干旱灌溉、促增收。张德春 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治理,我省防汛抗旱具备较为完备的工程、调度、监测预警和应急抢险体系。”省水利厅厅长高圣明说,江苏防洪工程体系较为完备,淮河流域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长江、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江苏全省共有江河湖海堤防逾5万公里、闸站10万余个,其中大中型闸站934座,基本满足防洪排涝调度需求。
从高空俯瞰,江都水利枢纽如同一串绿色的岛链,4座泵站连接4座绿色小岛一字排开。一座座水闸的启闭,直接关系着水的流向走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江都水利枢纽是全国跨流域、远距离、大流量调水的先行实践典范,除保障航运外,还具有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六大功能。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江都闸管理所所长郭凯告诉记者,工程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苏北地区实现“旱改水”,变成了“米粮仓”;使里下河地区从一熟沤田发展成稻麦两熟的“吨粮田”;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长江水一路被“托举”北上,滋润数十座大中城市,助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以江都枢纽为代表,江苏立足自身水资源格局,扎根长江,建设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体系。长江、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实现联调联控,形成了挡、排、蓄、引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有效提升了水旱灾害应对能力。
底气二:科学调度铸就防御利器
去年夏天,南京遭遇50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夹杂连续19轮强降雨强对流天气,长江、水阳江、秦淮河等主要江河湖库超警戒高水位,汛期应急响应累计达41天,能实现“三个无”,离不开精准科学的调度体系,记者近日走进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一探究竟。
在“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防汛排涝专项”电子大屏上,跳跃着有关城市水务的各项数据,从应急响应到降雨实况,从物资仓库到应急排涝,包括河道水位、管道液位、智慧井盖等数据都能实时汇总,展开精准监测。
“项目累计布设积水报警器、液位计、流量计等物联感知设备544套,此外还接入公安、城管等相关单位的传感设备逾千套。”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把物联网传感设备比喻为排水设施的“眼睛”,系统作为“智慧大脑”,会根据监测情况在雨前、雨中进行各类预警,各板块养护人员根据提示及时响应,为城市稳定运行筑牢屏障。
智慧大脑科学分析,精准预判“江河水”。2023年起,为加快打造“预报精准、预警超前、预演仿真、预案靠实”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省水利厅着力构建全省统一的“5+5+3”防汛抗旱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推动省内5大流域片区、5项防洪重点任务、3类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在统一平台实时交互。
久久为功,终见其效。“云中雨”被气象雷达率先捕捉,“落地雨”被雨量站点实时追踪,“江河水”被水文站网动态感知,“三道防线”层层递进,贯通“降雨—产流—汇流—演进”链条,各类数据在“5+5+3”系统中交汇融合,让调度指令跑在洪峰前头。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共有10941个水文测站,形成驻测、巡测、水文调查、应急监测相结合的水文监测网络,覆盖2343条(个)河道、湖泊、水库,提高了监测预警精准度、延长预见期。省级防汛物资储备单位4家,市县级234家,285处储备仓库、431个块石储备点,共储备40余种防汛物资和抢险装备,基本能满足现状应急抢险需求。
底气三:重点工程彰显江苏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治水放在突出位置,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成防洪、挡潮、除涝工程体系。
盐城张家河闸站。臧滨城 黄晨 摄
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近日,记者来到工程张家河闸站,在控制室内,上游来水、潮汐预报、气象数据等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形成一道道指令,对机组进行远程调控,并与上游工程实现智能化联动,就像给千里淮河装上了精准的“智慧大脑”。
“2022年7月30日开工建设,仅17个月就建成投运,泵站总装机容量6250千瓦,张家河闸站的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陈小新告诉记者,张家河闸站使得滨海县城防洪标准从不足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并在2024年、2025年的汛期中发挥防洪排涝作用,有效保障了滨海县城的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防汛抗旱,工程是基础。记者从省水利工程建设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江苏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近950亿元,年均投资近190亿元,水利建设连创新高,先后建成和开工建设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吴淞江(江苏段)整治、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长江扬中河段二期(应急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流域骨干水网体系。
全力加快太湖治理,新孟河延伸拓浚、环太湖大堤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开展太湖生态清淤,进一步增强湖泊容量和自净能力;积极推进湖西地区入湖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提升河网引排能力,为实现太湖治理“两个确保”创造条件。
全面实施临海引江供水近期工程,开工建设滨海、响水、射阳等地海堤巩固完善工程,实施新洋港闸下移工程,为满足临港产业区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等提供水利基础设施保障。
…………
江苏防汛抗旱的底气,正来自基础设施的“硬”、制度创新的“软”与数字技术的“智”。以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石,以科学调度为利器,以系统治理为路径,江苏水旱灾害防御之路稳健扎实。这条路,不仅让江苏的水更安、河更畅,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