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团的镜头聚焦金陵清凉山麓,河海大学百年校史中“水”与“青春”的交响愈发清晰。这所中国水利高等学府以“治水兴邦”为初心,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让水脉连着国脉,让青春挺膺担当,书写了一曲奋进新时代的水利赞歌。
水是文明的起源,更是民族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这一论断在河海大学百十载办学历程中得到生动诠释。从1915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起,这里便注定与民族治水事业共生共荣。新中国第一个水文系在此诞生,首个陆地水文专业于此兴起,世界首个工程移民研究机构在这里成立。这些“第一”的背后,是河海人对“天下有溺犹己溺”初心的坚守,更是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精神积淀。
青年是创新的先锋,更是发展的底气。在河海大学的实验室里、工程现场上,一代代青年将青春智慧注入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血脉。水利水电学院学子研发的“图审事”AI审图系统,让工程质检效率倍增;“00后”团队的智能缺陷检测设备,精准破解行业痛点;三代人、40多年深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累计节水逾90亿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0亿元。这些突破印证了青年的创新活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在河海,青春的足迹始终追随水脉延伸的方向。从南水北调东线泵站的“登高送水”,到云南移民村的返贫风险调研;从良渚古城水利遗址的科考勘探,到“一带一路”海外水电项目的技术支撑,河海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传承,让高质量发展有了最坚实的青春支撑。
水脉的延展性决定了发展的格局,青春的广度定义了担当的维度。河海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超越单一水利学科的边界。从港珠澳大桥的海底勘察到白鹤滩水电站的抗震设计,从良渚申遗的学术支撑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水利特色、多学科协同”的发展生态。这样的格局,正是水的包容性与青春的成长性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投射。
从长江三峡的巍峨大坝到田间地头的灌溉沟渠,从实验室的微观观测到流域治理的宏观布局,河海大学用百年坚守诠释:水是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载体,青春是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奋进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姿态。当新时代的河海青年继续带着“治水报国”的誓言走向江河湖海,当更多青春力量汇入水利兴邦的洪流,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必将流淌出更澄澈的文明之水,镌刻下更昂扬的青春华章。(苏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