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110周年的建校史,实则是一部“河海人”爱国报国的光辉历史。无论是办学兴国还是建校强国,一代代“河海人”赤诚的爱国报国情怀、脉动的历史传承,总是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连日来,跟随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大地上火热开展的脚步,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我们一次次无比真切地见证和感受“河海人”不变的爱国心、不了的报国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岁月的长河中,唯有以身许国、赤诚报国的身影,终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也必将被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黄大年、廖俊波、黄文秀、彭士禄、杨士莪……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是当代中华儿女爱国报国的时代楷模。一代代“河海人”大力传承爱国报国精神,正确对待“小我”和“大我”,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需要,很多人放弃繁华都市生活,远离亲人怀抱,甘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万里边疆、广袤的西部原野、广阔的基层天地,成为他们为国尽责、为民服务的青春主战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们书写青春、挥洒汗水的不二选择。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即便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也丝毫动摇不了他们坚定的信仰信念。
爱国报国是最动人的情怀,也是最崇高的价值追求。从“河海人”的身上,我们真正读懂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大写人生,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有为人生。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人不仅要怀有满腔爱国热情,更要有矢志报国行动。我们也更加明白,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与国家、民族的使命召唤同心同向同力,才能“九死而不悔”,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支点。为什么“河海人”爱国报国的情怀总是让人感动?就是因为他们把爱国报国的答卷写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读书求知、求知报国,成为他们学以致用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自己的躬身实践,找寻到爱国情怀与报国行动的完美结合点,弹奏出赤诚报国的时代最强音。
爱国情怀有多深,强国的担当就有多大,报国的脚步就能行走多远。立足于科技创新的时代潮头,唯有创新求变,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断激扬知识报国的钻研精神,紧盯国家发展急需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才能实现爱国报国的最大价值。毕业生韦有波扎根施工一线二十余年,参与建设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领衔的“一拖二式”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批国家专利23项;毕业生王晓芳长期致力于国家重大工程装备材料及制造工艺的研发工作,先后攻克“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关键项目的“卡脖子”难题;毕业生钮新强始终坚定“水利利国、水利利民”信念,参与主持10余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一代代“河海人”用一组组科研数据、一个个创新成果,激扬矢志爱国报国的青春力量,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是“河海”一滴“水”,此生报国亦无憾。“河海人”的报国实践告诉我们,爱国报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和永恒信念。在科技浪潮竞相奔涌、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把所学所长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才能找准事业支点,实现人生远大抱负。在知识报国的过程中,只有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以新成果不断书写报国为民新篇章。让我们以“河海人”为榜样,不忘初心、接续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书写灿烂的青春华章,跑好属于自己的青春“接力棒”。(蒋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