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旗帜飘扬在大街小巷,欢歌笑语萦绕于耳际,另一幅同样动人的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同步展开:在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抢抓工期;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忙碌收获,播种希望……这份在节日欢庆中依然跃动的奋斗身影,与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所记录的青春足迹交相辉映,共同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奋斗,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最生动的实践。
奋斗,是穿越时空的坚守,在接续传承中铸就民族复兴的基石。真正的奋斗,往往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为不朽的篇章。从三国时期肇始、至今仍润泽良田并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到张謇先生实业救国、创办中国首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远见卓识,先辈们以智慧与汗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种奋斗精神,在一代代“河海人”身上得以赓续。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白鹤滩水电站到“一带一路”的海外项目,“凡有水处,皆有河海人的智慧与坚守”。河海大学三代人四十余年如一日钻研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全国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仅在黑龙江就覆盖超3000万亩,增产节支超百亿元。这份跨越世纪的执着,正是对“治水兴邦”初心使命最坚定的守护,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求的宏大叙事,筑起了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座。
奋斗,是攻坚克难的创新,在科技自立中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新时代的奋斗,离不开锐意进取的勇气和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面对太湖底泥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交集团的青年工程师们迎难而上,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太湖之光”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的革命性突破,日清淤量相当于填满3.2个标准泳池,为全球河湖治理树立了新标杆。在盐城滨海,年轻的张家河闸站团队运用智慧水利系统,为千里淮河装上“智慧大脑”,将县城防洪标准从不足五年一遇提升至十年一遇。从“买船挖泥”的无奈到领跑全球的跨越,从传统人力到运用BIM技术指导大型水泵安装,这些闪耀着创新光芒的奋斗,不仅解决了现实难题,更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力量,挺起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坚强脊梁。
奋斗,是躬身笃行的奉献,在平凡岗位上汇聚民族复兴的洪流。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与付出。在南京新济洲,为守护长江生态,千余户居民有序搬迁,让位于自然,换来1937种生物资源的繁衍生息、“微笑天使”江豚数量翻番的生态奇迹,这背后是无数生态守护者默默的奉献。在淮安刘老庄纪念园,从烽火岁月的82名勇士,到新时代获评“八十二勇士”称号、投身抗洪抢险的薛宇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在一代代“刘老庄连人”的传唱中熠熠生辉。在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的员工们,用年班列到发911列的成绩,让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拥有了“太平洋出海口”。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国庆的礼花,为奋斗者绽放;时代的华章,由奋斗者书写。当假日的欢愉成为生活的主调,那些选择奋斗的身影便显得愈发可贵。他们用行动证明,对祖国的爱,既可以热烈奔放,也可以沉静执着——它在节日里坚守的岗位中,在攻克难关的专注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奉献间。从“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采访活动中采撷的每一个故事,到此刻正在发生的每一滴奋斗汗水,都是这深情告白的最美和声。当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我们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献给祖国最深沉、最持久的盛世华章。(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