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守护江淮“非遗种子”,让华夏文明更璀璨

特约评论员/李红军

为扎实做好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推动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序传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实施非遗“种子计划”,委托省戏剧学校开展2025-2028年表演类非遗人才培养工作,开设江苏省首届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三年制中专委培班。

本次“种子计划”聚焦首批江苏省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准遴选木偶戏、童子戏、淮红戏、扬州道情、泓口丝弦、扬州民歌、南京评话等七个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类项目,分为2个专业(戏曲表演、戏曲音乐)进行招生。

当扬州道情的婉转唱腔穿越街巷,当南京评话的生动演绎赢得喝彩,这些流淌在江苏大地上的非遗瑰宝,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鲜活见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多方实施的非遗“种子计划”,正是地方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深刻智慧。

政策加持,让非遗文化具有持久接续力。非遗保护的根基在于制度护航与人才培育的双重发力。江苏早已构建起系统性保护框架,2013年施行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遵循,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落地:2024年推出的省级非遗保护资金政策,重点项目补助最高达100万元,为技艺传承注入资金活力;2025年起省级非遗传承人认定周期缩至3年,向中青年倾斜申报条件,破解传承断层难题。而这次的非遗“种子计划”联合省戏剧学校与多家文旅单位共建培养体系,更是将人才培育从零散传承升级为系统工程,让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等专业技艺获得规范化传承。

保护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强化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烙印。从泓口丝弦的悠扬旋律到扬州民歌的水乡韵味,江苏非遗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论断:通过记录整理濒临失传的曲谱唱本、搭建非遗展演平台,让传统技艺走出尘封的史料;借助苏绣与现代设计融合、皮影戏融入流行元素等创新,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这些努力不仅守护了文化多样性,更让中华文明的基因薪火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强化。

非遗的活态传承,彰显着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成为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个体通过参与传承可清晰认知自身文化归属。江苏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相结合,如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以非遗为纽带激活乡土文化,扬州市文化馆通过展演让非遗融入城市生活,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文明传承注入实践力量。当“非遗种子”在校园中成长、在舞台上绽放,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中华文明便在这种活态传承中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非遗文化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非遗真正融入时代,还需在保护与发展中持续探索。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像非遗“种子计划”那样推动院校与演艺团体协作,让传承有平台、有路径;要善用科技赋能,借鉴数字技术记录技艺、互联网平台传播文化的经验,拓宽非遗的传播边界;更要培育社会共识,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人成为传承者与守护者。唯有形成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生态,才能让非遗永葆青春活力。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百业旺。建设文化强国,非遗文化不可或缺。从江南丝竹到淮剧清音,江苏的非遗保护实践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时代答卷。非遗“种子计划”播下的不仅是技艺的火种,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守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传统与现代共生、传承与创新并举,中华文明将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李红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