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江苏宜兴,聚焦“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平台之上,设备高速运转,湖底沉积多年的淤泥被有序抽排、压滤成饼,余水就地净化,达标回排。平台之下,是一群青年工程师、技术员、管理者的坚守与奋斗。他们日复一日、一丝不苟,把青春写在湖面上,也写进祖国的绿色版图里。
太湖之治,非一日之功。作为长三角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太湖曾长期受到底泥富营养化影响,“返黑返臭”反复发生,一度成为区域生态治理的难点所在。“太湖之光”打破了传统清淤“上岸堆泥”的路径依赖,将清淤、压滤、净化、回排等流程集成于水上,构建起封闭、安全、高效的治理闭环。这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也是技术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全面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容不得半点懈怠。尤其在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当下,生态保护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从“点上见效”走向“系统长治”,每一步都更考验执行力、耐力与创造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背后是青年一代在接续奋斗。有人在设备舱昼夜值守,有人长期驻扎项目一线,有人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治理工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生态治理从不是一次性的“突击战”,而是一项必须坚持数十年甚至数代人的“接力跑”。在平台上坚守的青年们清楚,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生态系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干的是见效慢、回报低、挑战高的“基础活”。但他们没有迟疑,而是把苦干、实干、巧干融入每一次操作,把脚下的泥水工程,变成头脑里的战略工程。
事实也充分证明,越是系统性的长期任务,越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挺膺担当。他们不仅掌握新技术,更具备学习新理念、执行新机制的能力和冲劲;不仅能“顶上去”,更能“沉下去”。今天的“太湖之光”是一次成功实践,更是一个方向信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不是配角,而是骨干;不是鼓掌者,而是建设者。
从太湖出发,放眼更广阔的生态战线,青年已成为湿地修复、矿山复绿、退渔还湿、生态监测等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最基层的岗位上摸爬滚打、深耕细作,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淬火成钢、积蓄动能,把理想信念熔铸进每一项实践,把个人价值书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之间。
清水见初心,奋斗映时代。今天的青年,在无声的守护中点亮“绿色灯塔”,在平凡的坚守中积蓄不凡的力量,他们在绿水青山的答卷上,写下的不只是“清”与“净”,更是“守”与“继”。(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