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最怕啥?“被KPI支配的恐惧”或许能排进前三。东部沿海某村支书算过一笔账:一年接待各类检查考核超过200次,其中单纯为排名打分的就有50多次,“大半时间都在准备材料应付排名,哪里还有工夫走村入户?”
KPI泛滥,让基层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脱离实际的“数字竞赛”。某地综治中心向乡镇下达使用“随手调”App录入矛盾纠纷信息任务,并进行“月通报”,导致一些地方矛盾不够还得“硬凑”;有的地方将招商任务分解到每个干部头上,“周考核、月调度、季排队”让干部压力爆表,甚至干扰企业投资行为;有的单位为了在满意度测评中拔得头筹,组织工作人员轮流给群众打电话“刷好评”;有的地方将连减负也要搞KPI,“减少会议数量”“压缩文件篇幅”每月汇总排名,无形中又变成新的负担。这种“KPI思维”,正成为基层减负路上的“绊脚石”。
从“考官”角度看,排名机制的确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对激发创先争优的良性竞争也有所助益。但排名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泛化为所有工作的评价手段。特别是基层工作直面千差万别的民生需求,既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盘根错节的难题,很多成效无法用数字量化。基层干部的呼声值得重视:“我们不是反对排名,而是反感为排名而排名,反感形式主义的排名!”
基层KPI指标泛滥,本质还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祟。有的上级部门出于管理惰性与政绩焦虑,把自身职责转化为对基层的指标摊派,通过排名、通报等手段转移压力,以数字好看代替实际治理成效;有的部门忽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一刀切”将服务群众的柔性工作强行套入刚性指标框架,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干部评价直接挂钩。当完成KPI成为首要任务,反过来又催生了“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基层不得不将精力投入编造台账、粉饰报表,而非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
破除形式主义的“KPI思维”,才能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相关部门需清醒认识到,排名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指挥棒,而不是制造焦虑、“拿捏”基层的“杀手锏”。重中之重,是要聚焦核心目标,砍掉“繁文缛节”,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按照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坚决取消通过满意度测评变相设置考核事项,月度、季度频繁排名通报等做法,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核心指标做精做实,让干部从“指标之网”中解脱出来。
与繁琐指标、动辄排名相比,基层更需要的是指导、保障与支持。上级部门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破解政策落地中的堵点难点,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打分划线”。针对招商难题,有的地方组织专业团队为基层干部培训谈判技巧;面对矛盾调解,有的部门安排律师、法官下沉指导,这些“同题共答”的做法,比“奖少罚多”的通报排名更有实效。
破除“KPI思维”并不是降低考核标准,而是让干部从无谓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将精力投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是靠排名解决的;治理的温度与精度,也不是用台账堆出来的。只有破除“唯排名论”,让考核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最后一公里”的赛道上,跑出真正让群众满意的成绩。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