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从“卖货郎”李福贵看新时代乡村干部的使命担当

在豫东平原的晨雾中,李福贵推着货郎车,用豆腐梆子的清脆声响唤醒沉睡的村落。这位“网红卖货郎”的走红,恰似一束微光,照见了当代中国乡村最真实的肌理——那里既有数字时代的巨大鸿沟,也有空巢老人望眼欲穿的等待,更孕育着无数“新农人”破土而出的力量。乡村振兴这场伟大变革,需要的正是千千万万像李福贵这样脚沾泥土、心怀赤诚的践行者。作为新时代的乡村干部,我们当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担当,在广袤乡野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

织就数字经纬,做信息时代的摆渡人。李福贵手机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豆腐的醇香,更是一个正在消逝的乡土中国。当城市享受着5G时代的便捷,仍有许多乡村老人被困在“数字孤岛”——他们不会扫码支付,看不懂智能公交站牌。浙江淳安“90后”镇干部徐婷,用三年时间走遍全镇23个行政村,她的“银龄数字课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学习进度:王奶奶终于学会了视频通话,李爷爷第一次用手机缴上了电费……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实则是打破数字壁垒的关键一跃。乡村干部当如古代的驿丞,在信息高速路上为弱势群体铺设特殊的“慢行道”,让技术进步的温度暖到每一个角落。正如一位扶贫干部所言:“我们追求的数字化,不是让老人跟上时代,而是让时代等等老人”。

守护心灵原乡,做乡土文明的守望者。“闺女,你来了我就有说话的人了。”李福贵货摊前老人们的这句家常,道破了空心化乡村最深的隐痛。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大学生村官陈雨桐发明了“记忆银行”项目——组织志愿者记录留守老人的生命故事,将口述历史与古宅修复相结合。当92岁的程阿婆看着自己年轻时的婚房被改造成民宿,她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这种精神层面的“精准扶贫”,往往比物质帮扶更触动人心。乡村干部应当成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介质”,既要让老人获得尊严,也要让年轻人记住乡愁。就像修复古建筑要“修旧如旧”,乡村振兴更要“守魂护根”,让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烟火记忆,永远鲜活如初。

培育希望田野,做人才生态的园丁。李福贵身后,站着无数个正在觉醒的“新农人”群体。在福建屏南的深山坳里,“95后”海归硕士张琬琰将废弃小学改造成“乡村振兴学堂”,她设计的“新农人成长路线图”令人耳目一新:第一阶段“认识家乡”——带领青少年绘制村落资源地图;第二阶段“热爱家乡”——组织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坊;第三阶段“建设家乡”——提供创业孵化支持。这种梯度培养模式,让返乡不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青春的绽放。乡村干部要像培育珍稀苗木那样呵护人才成长,既要松土施肥,也要修枝剪叶。当越来越多的“李福贵们”把抖音直播间变成新农具,把乡愁记忆转化为新资源,乡村振兴就有了最蓬勃的内生动力。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我们既要当好数字时代的“弄潮儿”,也要做好传统价值的“守夜人”,更要成为人才成长的“铺路石”。这份使命,不同于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有别于建设时期的战天斗地,它是细雨润物般的持久耕耘,是静水流深式的时代担当。当每一名乡村干部都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处处为民着想”的使命感,在各自岗位上播撒希望的种子,终将见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正是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战略最生动的诠释。(霍碧玉)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