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市集,才是‘五一’假期的正确打开方式!”3日晚,惠山映月里街区灯火通明,上海游客小李刚下火车就直奔“西水市集”,只为吃上一口无锡正宗的“梅花糕”。这个“五一”,无锡的街头巷尾刮起了一股“赶集旋风”。非遗摊位前排起长队,后备厢夜市化身“朋友圈素材库”,乡村市集带动农家乐营业额翻倍……从惠山古镇到宜兴竹海,从运河畔到工业厂房,60余场市集以“烟火气”为底色,叠加文化、潮流、科技元素,悄然重构着城市的消费版图。
非遗成市集“流量密码”
“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展品,现在发现它能‘长’在奶茶杯上!”95后游客小林举着非遗发簪造型的文创雪糕,对着映月里的巨型花艺装置连拍九宫格。无锡市集化身“文化炼金炉”,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在西水市集的宋锦摊位前,00后摊主用AI设计软件演示传统纹样重构,定制款江南云肩订单一天超过30件。同时,在江阴国乐岛的非遗吹糖人摊位,老师傅手把手教萌娃捏出“孤勇者”造型,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破十万。
非遗,正成为无锡市集的“顶流担当”。“我们不是在卖手艺,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 市集策划人小张指着正在直播的非遗美食区,镜头里,主播正在用宜兴紫砂壶煮奶茶,“当年轻人发现,非遗可以是下午茶的茶具、通勤路上的配饰、朋友圈的打卡点,传统就自然融入了他们的日常。”
如今的无锡市集,游客不仅能购买非遗产品,还能参与押花冰箱贴制作、非遗发簪DIY等课程,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重庆游客王女士边挑选糖画边说:“以前觉得非遗老气,现在发现它们和潮玩、咖啡结合后,特别适合打卡发朋友圈!” 一位非遗摊主笑称,年轻人的脑洞比我还大,他们要的“国潮”,自己得跟着学。
“情绪消费”在市集崛起
夜幕降临,新吴区近湖路的“后备厢夜市”化身赛博朋克现场:车主们打开后备厢,暖黄灯光下,咖啡特调、手作饰品、复古黑胶唱片琳琅满目。00后摊主“卷毛”一边调酒一边哼唱:“这里卖的不是商品,是情绪!” 年轻人正用“情绪价值”重新定义市集。西水市集的赛博霓虹与星光长廊前,汉服少女与COSER争相打卡,“巨型花花艺术装置下,连大爷大妈都举起自拍杆”;1969创意工厂的涂鸦墙前,游客用身体拼出“无锡”二字,笑称“这才是真正的Citywalk”;融创乐园的80年代跳蚤市集里,年轻人一边玩复古红白机,一边吐槽“爸妈的青春比我潮”。
“逛市集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95后设计师王薇在梁溪咖啡市集淘到昆虫标本胸针,在宜兴花果市集亲手染了一条蓝印花布,“为独一无二的体验买单,值!”
无锡业内人士表示,数据显示,无锡多个市集70%的消费者为20—30岁女性,她们热衷押花DIY、非遗发簪制作等课程,称其为“精神按摩”。有人花88元体验非遗押花只为发条朋友圈,有人驱车50公里来喝一杯“人生无解,来杯拿铁”的手冲咖啡。正如市民张女士所说:“在市集花100块,买到的是‘生活在别处’的仪式感。”
市集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市集的狂欢,不止于流量。惠山映月里开街首日,人流量达到了13万,陶二厂市集带动紫砂工作室订单量翻倍。后宅菜市场夜市日均人流量超1万,堪比“无锡版淄博烧烤”;梅里古镇的“水上飞人+非遗火壶”组合秀,让过夜游客量同比增长30%,尚田生活景区的夜游灯会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集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乡村市集已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宜兴大觉寺的素食博览会上,台湾素斋与阳羡茶饼同台竞技,游客边吃边感慨“舌尖环游世界”;陶二厂文化街区内,紫砂匠人现场演示“拍泥片”绝活,围观者直呼“治愈强迫症”。上坝村“龙箭市集”将龙鳞坝、茶园与市集绑定,游客白天采茶、傍晚逛集、夜宿民宿,村民老李家的土鸡汤煲卖到脱销,“‘五一’假期一天赚了平时一礼拜的钱!”(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