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缩短的负面清单意味深长

4月24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自2018年首版清单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新版清单事项数量从2022年版的117项压减至106项,全国性管理措施缩减17条,地方性措施更从36条锐减至20条。这一纸“越来越短”的清单,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折射,背后蕴含多重深意。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在于“非禁即入”,其长度直接反映市场活力边界。新版清单删除了涉及公章刻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等8条全国性限制措施,以及货运代理、森林资源鉴定等17条地方性措施。这些“减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校准。当审批事项从“正面清单”思维转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质是政府将资源配置权更多让渡给市场,用制度型开放打破隐性壁垒。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所言,“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成为观察中国改革的风向标。

从2018年的151项到2025年的106项,压减比例达30%的清单,直接拓宽了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养老、医疗、金融等领域准入限制的放宽,让更多经营主体得以“轻装上阵”。例如,车辆租赁服务等地方性措施的删除,意味着区域性市场分割进一步打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根基更加坚实。数据显示,我国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2亿户,其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清单的持续瘦身,既是对既有改革成果的巩固,更是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辟试验田,让“鲇鱼效应”激活经济一池春水。

清单缩短并非单纯做减法,而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加法”。新版清单坚持“全国一张清单”原则,明确要求各地区不得另设清单,从根源上遏制了“隐性门槛”和“玻璃门”。同时,事权法定、监管协同等制度设计,推动管理方式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这种转变既需要勇气——敢于破除既得利益藩篱,更需要智慧——用法治化、标准化手段筑牢风险防控底线。正如清单中保留的469条全国性措施,精准聚焦国家安全、生态红线等领域,体现“放得开”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

毫无疑问,经过新一轮的调整,负面清单制度已从初创探索步入成熟定型阶段。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进一步清理跨境投资、数据流动等新型准入壁垒?怎样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清单动态监管?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求解。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清单首次将外商投资准入措施与国内市场准入体系并轨,这预示着中国正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内外循环协同发展。

从151项到106项,数字之变背后是理念之变。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缩短,丈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度,标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尺度,更承载着14亿人对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当“非禁即入”从纸面走进现实,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中国经济图景正徐徐展开。

(胡波)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