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让街巷融入城市温度与人文魅力

春夏的苏州街头,姹紫嫣红的口袋公园,串联起街角风景;数百米外,学校附近通学路上,安全便捷的“彩虹步道”守护孩子成长;轨交站点里,与写字楼、商场无缝衔接的通道,大大缩短通勤距离……近日,苏州以人为本街道空间项目密集落地一批优秀案例。记者注意到,这些空间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细节和巧思。

2023年11月,苏州召开《关于规划建设以人为本街道空间的实施意见》发布会,提出将通过人性化场景营造,改善苏州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街道人性化体验,同时发布首批试点项目。随着近期越来越多项目的密集落地,市民感受到的细微变化也越发明显。

“近年来,我们像绣娘一样在街巷里‘穿针引线’。”苏州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背后,都是苏州将“人的体验”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标尺,更加注重通过一些“小切口”,为市民带来更多可感可知的幸福体验,用“设计之笔”进一步诠释“人间天堂”的现代内涵。

从“角落”到“港湾”,细节里充满人本关怀

这些已落地案例中,不少项目都有个共同点——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着城市街道各类使用人群的需求。

1米的台阶落差调整,意味着老人更安全的出行;5米的围墙内退,能将宽敞的过路空间充分释放给行人;5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成就了放学后儿童的美育课堂……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事关每一名居民,在苏州的街道改造更新中,每一米的宽度调整、每一处转角的设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城市对街道使用人群的细致关照。

太仓科教新城海运堤整体改造项目。由受访者供图

“这次改造,把我们市民的健身需求和场地的整体规划进行了结合,让我们有一个安全的锻炼空间,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在太仓科教新城海运堤下,常年在此锻炼的舞蹈队队长刘英阿姨说道。桥下空间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使用需求,被划分了各具特色的特色空间,无论是舞蹈爱好者还是乒乓球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改造后的十全街。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摄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在改造后的十全街,8米宽的慢行步道取代了拥挤的台阶,720个非机动车泊位让游客也能在网红街区停好车。在市立医院太湖总院,消失的“马路牙子”让就医者从落客区到诊室实现“零高差”通行,3处临停候车区化解了就医带来的交通拥堵。在广济桥下,原为灰色空间的桥洞变身为外卖骑手的“充电港湾”,建成集充换电设施、休憩驿站、儿童活动空间于一体的社区“活力胶囊”。

这些项目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些“计算”——减少机动车的绝对路权,增加人的停留可能,这背后是街道空间从“车本位”向“人本位”、从“功能单一”向“多元复合”的转型升级。

改造后的上塘线广济桥下桥洞空间。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摄

“这些改造看似微小,实则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个转变。”苏州市资规局建管处负责人表示,“我们街道改造更新的目的是回归人的需求,让着急上班的通勤族、赶时间的外卖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都能找到便捷的路,让需要休憩的环卫工人、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推婴儿车的母亲都能拥有舒适的空间。”

从“好用”到“好认”,街巷中延续千年文脉

当“粉墙黛瓦”遇见“街道焕新”,传统美学与现代宜居理念如何交织?答案与其说藏在项目规划图纸中,不如说是藏在每天人来人往的城市街道空间——苏州园林中“步移景异”这一特色,也从私家庭院延伸至公共街巷。

苏州将园林营造的精巧和智慧注入现代街巷,它们带着鲜明的苏州印记,让“老苏州”触摸乡愁,让外地游客阅读城市。

轨道交通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的服务人群以游客为主,站厅内“游园雅趣”艺术空间再现苏式园林意境,吸引游客驻足打卡;灰瓦白墙、木格栅窗的站点设计与周边苏博历史建筑群相映成趣,形成轨道交通与古典建筑的时空对话。

“我们希望通过园林的设计语言延续苏州记忆、讲好苏州故事,实现文化积淀与现代功能的融合,打造出‘人与自然互动’的街道空间。”该项目设计单位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陈硕说。

轨交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由受访者供图

除此以外,相城区元和街道对21处街角进行了主题提升改造,通过见缝插针地植入非遗、科普艺术等各类主题,让“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成为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微空间;在昆山正仪古镇,百戏博物馆周边植入了公共休闲演艺空间,古樟园林下变身户外自然课堂。

相城区元和街道街角改造。由受访者供图

“城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森林,而是要有城市特色、人文温度。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功能完善,更要让每个改造后的街巷都带着苏州特有的文化属性,就像‘双面绣’一样,一面是现代化的便利舒适,一面是延续千年的江南韵味。”市资规局建管处负责人表示。

据悉,到2025年底,苏州市将持续推动古城道路精细化提升工作,实现道前街、十梓街、学士街等30条道路的精细化改造。

从“案例”到“常态”,匠心里充满温度与活力

如今在苏州,关注“人的需求”已不再是某个项目的特殊亮点,而是正在逐渐成为街道设计的默认常规动作,或者说是必选动作。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规划设计师会优先考虑轮椅能否顺畅通过、老人有没有地方歇脚、孩子能不能安全玩耍——这些细节思考,正变成全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普遍标准。

据介绍,在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空间更新方面,苏州的探索实践从未放松脚步。2023年以来,苏州还先后启动了两批共40余个试点项目,聚焦儿童友好、就医就学、散步健身等人文关怀场景的落地,用一处处小而美、细而微的街道空间,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邂逅身边的“小幸运”。

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中,也为打造可观、可感、可享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场景提供创新样本,以此为契机,苏州正加快推动街道空间提质从“点上开花”向“全域绽放”迈进。

同时,制度创新也在苏州持续释放治理效能。十全街改造期间,有关部门通过组织30余场问卷调研、上门访谈、居民商户座谈会等专题活动,采纳或解决了来自多方的500多条意见建议,同时有效引导店铺自主改造消费场景,分业态、分区域催生了商户自治联盟。轨交4、5号线南门站则引进了多方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增设环卫工人休息室并配备基础设施,确保环卫工人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有热水、累可歇脚。

让每个市民都能走得舒适、停得自在,看得见风景,摸得到归属,还能在转角遇见诗意,这正是街道品质提升的意义所在。随着更多实践项目的落地,苏州的街巷正成为串联城市温度与人文魅力的“幸福纽带”。

当石板道路从被侵占的停车点回归慢行空间,当新增的休憩座椅承载起市井烟火,苏州正以精雕细琢的匠心,在城市的肌理中描绘出一幅充满温度与活力的幸福画卷。

(苏报记者 王安琪)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