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带动国内运动器材市场火热,但其实不少国产户外装备早就成了老外购物车里的“香饽饽”。在无锡,就有一家专门做骑行台的企业——THINKRIDER智骑。从代销海外配件的小厂,到反向“安利”德国、西班牙、巴西、韩国等地的骑行爱好者,智骑用了十年时间。今天的《民营企业一线调研》,跟随记者走进他们的生产车间。
在智骑的组装车间里,流水线正在打包各型号的骑行台。工人们麻利地给包裹贴上国际快递单,这批像书包大小的设备即将发往全球。
智骑电商负责人张寒秀说:“今年阿里速卖通3月大促,X2 Max海外首发,销量同比增长31倍,很多市场都卖脱销了,而现在甚至还不是骑行台的销售旺季。”
骑行台,是一种专门为室内骑行设计的设备,让你在家也能“骑遍全世界”。其中一种形态可直接连接自行车后轮轴,只有户外背包大小,却颇有些分量。
智骑创始人俞丽铨介绍,过去,海外市场上万元级骑行台主要面向专业运动员群体,作为冬季室内专项训练装备使用。随着市场普及度提升,其消费群体已逐渐拓展至骑行运动入门爱好者、都市白领等大众用户,买上一台和自己的朋友联机运动刷刷街景,“当前骑行运动已突破传统代步工具的范畴,演变为融合科技、社交与健康理念的新型生活方式。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专业训练场景的深化,更反映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多元化拓展中。”
2024年,智骑推出千元级智能皮带直驱骑行台,性能对标国际大牌万元机,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一举拿下了国内骑行台市场80%的占有率。记者体验时发现,这设备不仅能模拟山路、爬坡,还能连接全球用户实时竞速。然而十多年前,国内骑行市场还被海外品牌垄断。
2008年,工程师背景出身的俞丽铨以线上代销自行车配件切入户外运动赛道。
“我本身是搞技术的,2008年那会儿做线上自行车配件代销。那时候国际大牌的配件动辄上万,国产的也得四五千。我就想,能不能用技术手段把价格降下来。后来花了差不多七年时间摸透了行业门道,终于在2015年左右推出了自有品牌THINKRIDER智骑,专门研发智能骑行台产品。”
从贸易转型研发谈何容易?俞丽铨坦言,过程充满试错成本。关键转折点在于,依托既有电商业务形成的稳定现金流,持续反哺自有品牌研发。
“2015年推出的初代产品功能较为单一,技术架构也相对基础。当时,我们团队在机械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而电子模块则通过合作开发实现。若缺乏电商渠道的支撑,单纯依赖技术研发的战略可能难以落地。”俞丽铨告诉记者,如今智能设备已演变为涵盖机械、电子、软件等多领域的复杂系统,他们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用于研发,“这时候如果还有人想进来,它的技术门槛就非常高了。”
高性价比的智能运动器材只是基础设施,俞丽铨认为,不能只赚生产制造的“辛苦钱”,比如自己就一直在软件开发上重投入,就是希望通过软件来留住消费者。“现在智骑的软件上有上万条线路,其中有很多线路都是国外的骑行者自己传上去的,每天他们可以一起玩。”
“今年在速卖通完成1个亿小目标(海外订单)!”智骑工厂的进口处,一条醒目的横幅悬挂在货架上方,写满了这家中国企业对征战国际市场的信心。
“这份‘信心’背后,离不开跨境电商平台的强大支持。这些平台能够协助企业解决海外物流、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难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贸易面临关税壁垒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依托平台资源,我们只需专注于产品研发与优化即可。”俞丽铨说。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丁凤云 刘正则 编辑/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