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春耕的号角已经吹响。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一连续政策部署,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那么科技小院就是串联起资源、人才与产业的关键节点。
科技小院是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为手段,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驻为特色,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在农村科普、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三农”服务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服务“沉”下去
“以前遇到问题只能干着急,现在一通电话就能召唤专家。”在新沂市合沟镇,种植户李德富正通过视频连线,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们实现了作物营养元素的精准供给,缺什么元素就补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既提高了产量又改善了品质。”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冯绪猛解释道。
这种改变始于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的建立,自那时起,科技的力量便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2020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技术支持下,合沟镇转型“稻鸭混养”种植模式,发展绿色稻米、生态水产。
稻田综合种养,看似简单,其实是门大学问。如何在农户中进行科学引导规模化推广,这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常态化从旁指导。
合沟镇党委政府对接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郭世伟教授,共同搭建科技小院,打造一种嵌入式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科技小院主要以南京农业大学—新沂稻米产业研究院为依托,采取“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农技推广模式,农业科研人员与大学生常驻乡村,把志愿服务送上门,把种植技术送下田,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合沟镇的稻田综合种养已经扩展到超6500亩,走出了一条科研助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下一步,江苏省(新沂)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将引进大型央企扶持当地种田大户,打造稻米产业链资源整合项目,以共建“农业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打造优质稻米公用品牌,做大做强优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大力提升稻米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产业链条“延”开来
科技小院不仅解决了种养环节的技术问题,更成为推动产业链延伸的关键节点,助力乡村从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模式转型,带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这是可以在家庭阳台种植的观赏甘薯,不仅可以装点环境,叶子还能食用,能一茬接一茬地收割。这是甘薯条,要经过‘一蒸二烤三晒’三道工序才能制成,是绿色食品……”甘薯科技小院、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起说道,公司集甘薯种苗繁育、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拥有菜用甘薯叶、鲜食甘薯、甘薯薄饼、倒蒸地瓜干、甘薯杂粮粉等特色产品。
“今年我们新上了甘薯茎叶青汁粉和代餐粉两条产线,这使得我们红薯每亩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几千元提升到五万元以上。”袁起表示。
2020年,贾汪区与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携手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甘薯产业园,其中江庄镇为甘薯产业核心区。
2021年,江苏省(贾汪)甘薯科技小院获授牌,特聘徐州农科院副院长曹清河为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致力于甘薯新品种示范推广、脱毒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保鲜仓储、产后加工等全产业链条建设,把江庄镇建成名副其实的“江苏省甘薯特色小镇”。
“每年小院都会组织甘薯种植机械化、生产管理、营销培训,学生一待一个生产季,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袁起介绍,科技小院师生不定期前往甘薯基地,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走进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深加工项目一期厂房内,加工车间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机械轰鸣声与红薯的甜香交织弥漫。
袁起表示,下一步将在种苗甘薯、叶菜甘薯、鲜食甘薯、休闲食品和甘薯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技术服务扩大到山东、河南等地,纵向联合科技小院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专”起来
在邳州市碾庄镇的江苏省(邳州)黄瓜科技小院里,一群村民正在专家指导下培育黄瓜幼苗。作为科技小院孵化的新型农民代表,他们正用科技改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
科技小院既是大学生与科研人员的“实践田”,也是乡村产业的“人才库”。在这里,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的青年人才得以扎根乡村,同时推动本地农民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支持,2012年我就带领周边村妇女组建了蔬菜生产技术队,培养了一支乡村产业的技术人才队伍。”黄瓜科技小院负责人、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思妍回忆道。
2016年,身为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农艺师的范思妍创办了公司,在碾庄镇建设570亩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产学研融合、新农人培育、新微家建设,为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培育科技种苗。
“以前觉得种地就是力气活,现在才明白这是技术活。”李大姐一边展示着手机里的数字农场管理系统,一边笑着说。
范思妍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徐州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办了国家级农民田间学校、蔬菜育繁研发中心,广泛培育人才,推进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小院共建“移动实验室”,高校教授带着学生调试水肥一体化设备,村民们同步学习智慧种植技术,公司实现了年繁育种苗3000万株,累计示范新成果推广应用面积60万亩。
在“田园芬芳妇女微家”,范思妍团队每月举行技术沙龙,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爱心种苗包”,年度开展培训60余期,培训8000余人次,160余名农村妇女组成嫁接队、育苗队、农技服务队、农事帮扶队,让科技真正成为兜底保障。
建立一家小院,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期待更多科技小院在徐州落地生根,让科技扎根泥土,让果实结遍田间,为农民致富拓宽路径,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王天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