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城:生态治盐,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奏鸣

黄海之滨的滩涂上,一场无声的生态革命正在上演。一片片曾因盐分肆虐的“不毛之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为沃土良田。这座因盐得名的城市,用科技之犁破开盐碱的枷锁,开辟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未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旱改水”到如今的“吨粮田”,盐城的实践不仅改写了土地的命运,更是人与自然的智慧共舞。

历史转身

从“开膛破肚”到“微创治疗”

盐城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70%以上,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然而,在盐城的土地记忆里,却镌刻着与盐碱抗争的百年沧桑。这座坐拥683万亩沿海滩涂的城市,曾因海水浸渍与淤泥堆积,成为我国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盐分高、养分低,土壤板结如铁,仅能生长碱蓬、芦苇等耐盐野草。农民口中的“十年九不收”,道尽了盐碱地的残酷现实。

历史的转折始于一场与盐分的持久战。1952年,盐城新洋农业试验站成立,从城东8000多亩的盐碱地起步,开始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探索之路。最初,人们用最原始的“手术刀”——开挖宽达5米的排盐沟,借助雨水冲刷盐分。耐盐棉花的试种成为破冰之举:棉根固土、棉叶遮阴,既抑制返盐又带来经济收益。20世纪90年代,随着水利工程完善,淡水灌溉让“水改”成为可能,水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2000年,这8000多亩盐碱地的盐度降到2‰以下,宣告了“基本脱盐”的阶段性胜利。

盐碱地试验田农机作业现场

但地表沟渠占地多、易返盐的弊端始终难解。直到暗管排盐技术的应用,这场“手术”才从“开膛破肚”转向“微创治疗”——将排水管网埋入地下,土地利用率提升20%,盐分回流率下降35%。耐盐植物田菁的引入更显巧思,其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中和碱性,根瘤固氮提升地力,让生物改良与化学手段形成互补。

技术的迭代背后,是认知的跃迁。盐城市科研团队发现,精准调控地下30厘米土壤结构,比传统全层改良效率提升3倍。这些实践印证了核心规律:盐碱地治理不是“消灭盐分”,而是构建新的生态平衡。

思维跃迁

从“改地适种”到“以种适地”

盐碱地治理,曾是“与天斗”的艰难博弈。传统“大水压盐”虽能短期见效,却陷入“盐随水来,水去盐返”的循环困局。盐城的突破,在于跳出单一工程思维,转向“生物适配”的科技逻辑——让种子适应土地,而非让土地屈从于人。

近年来,市农科院科研团队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提升大麦产能方面表现出色。随着沿海滩涂盐碱地的逐步开发,这些地区正逐渐转变为高效稳定的大米和大麦生产基地。而关键的一步便是筛选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耐盐大麦品种。

市农科院十年磨一剑选育的“苏啤12号”大麦,在中度盐碱地的土壤中仍能高产稳产,背后是数万次杂交试验的沉淀;东台条子泥垦区的“滨海重盐土吨粮田”奇迹,则依托耐盐杂交稻与快速脱盐技术的双轮驱动,让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

走进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农科院)南洋试验场,20亩土地上盖了3个大棚,每个棚的地块里栽种着大豆、苜蓿、黑麦草等植物。在这里,一颗适宜的好种子被筛选出来,从种在田头到结出果实,要“过五关斩六将”。为实现作物既耐盐、又高产、还好吃,选出的“耐盐冠军”还要与“高产冠军”“口味冠军”杂交,培育出“综合冠军”,再经过一代代繁育直到性状达到稳定。

该所盐土农业研究室主任邢锦城介绍,目前全所科研人员针对高、中、低度盐碱地分别选育了“沿海碱蓬1号”“盐菁6号”“盐稻21”“苏啤12号”“盐油杂10号”“盐豆2105”等盐生植物、耐盐绿肥饲草、耐盐粮油作物品种30多个,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粮食稳产保供奠定了基础。

这种“以种适地”的创新,不仅降低了改土成本,更重构了盐碱地的价值认知:盐分不再是枷锁,而是孕育特色农产品的天然标签。正如滨海蜜梨因盐碱胁迫积累更多糖分,反而成就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风味。而正是得益于当地林果产业蓬勃发展,通过涵养水源,盐碱地的含盐量也得到进一步降低。

模式拓展

从“技术输出”到“生态‘留白’”

作为滩涂盐碱地资源大市,盐城一直是全国耐盐植物种质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主战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碱地改良和耐盐植物利用产业模式。

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南疆边陲重镇,长久以来,农牧业发展深受土壤盐渍化的困扰。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传统的土壤排盐方式并不适用于当地。为破解克州盐碱地改良利用难题,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农科院)发挥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优势,为当地量身定制了基于“碱蓬降盐、田菁改土、饲草增效”的内陆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项目实施后,淡水资源消耗和资金投入得到了有效降低,盐碱地改良效果也显著提升。

东部滨海盐土区的耐盐植物品种栽培加快了西部盐碱地改良利用,西北内陆盐碱地巨大的用种需求,带动了东部滨海盐土区耐盐植物产业发展,提升了盐碱地产出效能。东西协作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滨海和内陆盐碱地改良利用优势互补、经验互鉴的途径,拓展了滨海盐碱地耐盐植物资源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利用空间,2023年,该盐碱地治理模式也被列入克州“十四五”发展规划。

种稻洗盐、养鱼改土、鱼粮轮作、种养循环、生态碳汇……一系列滨海盐碱地利用技术模式无不彰显着盐城对“藏粮于技”的深刻实践。

而最动人的突破在于生态共赢的理念。3月的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万顷林海,绿波荡漾。一代又一代黄海林工在这片盐碱荒滩上大胆探索,挖沟引水降盐、栽植绿肥改碱等新方法先后攻克盐滩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陆续在盐碱荒滩上成功栽植水杉、银杏、意杨等树种,荒芜的滩涂上有了绿意,出现了林带,孕育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人工生态林。

而不远处的720亩候鸟栖息地,通过生态修复、制定管理细则,成为10万只候鸟的“补给站”。这种“留白”智慧,让盐碱地治理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追求。盐城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待自然不应是征服与改造的零和博弈,而需学会在尊重规律中寻找共生之道。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