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近日,扬州以创新作答,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组织近万名中学生走进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阮元是‘扬州学派’中极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领袖人物,在他的家庙里,我们可以感受儒家文化氛围,寻求知识和精神的指引……”27日上午,在阮元家庙里,文津中学的同学们正手持研学手册,认真记录着讲解员的讲述。这场以“行走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思政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机。
活动中,同学们还走进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通过参观陈列物品、聆听讲解,了解江上青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刻感悟革命精神。
“以前书本里也看到过革命先烈的故事,今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那些老照片和物品仿佛把我带回了烽火岁月,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学生邓斯琪说。
资料图。
文津中学教务处主任李源表示,通过“边走边学”的方式,把红色故事变成鲜活教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增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据了解,“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整合了学校课程、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参与活动筹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课程导师,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基地提供指导和场地支持,近万名初中生参与,形成多维育人新生态。
拼接、粘贴、组合……在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基地,孩子们正在制作毛猴。“今天我们一共开设了通草花、水墨画、毛猴、漆扇、点翠、蜡染6个非遗体验项目,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体验。”文津中学副校长朱淼介绍,在一堂生动的非遗思政课中,同学们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做中学”的模式让思政课从说教转向体验。
截至目前,扬州已有5所初中走进仁丰里开展实践活动,各校将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抓手,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当学生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那些抽象的概念自然变得有温度、可感知,那么行走就不止于‘看’,更在于‘思’。”朱淼表示。
记者 肖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