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一个地域的独特滋养。当下,地域文化正成为一种竞争力,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域最显著的特征和最有辨识度的符号。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特色小镇、最美乡村星罗棋布,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如何擦亮地域文化标识,让它们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值得各地深入思考。
发掘文化遗产,树立地域文化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江苏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脉绵长。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辉映,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纵横激荡、交融相生。江苏各地应当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文化名片。例如,“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近年来就围绕“汉文化”布局,将文旅发展重点放在赓续文脉上,从“伏羊夜市”到“国潮汉风”,成功出圈,逐步形成了“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的金字招牌。
繁荣文艺创作,提升地域文化标识。文脉生生不息的奥秘既在于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也要持续登顶无形的艺术高峰。一部《西游记》让连云港成为童话的圣地,一幅《双桥》油画让周庄成为网红打卡地……文艺的力量始终都是地域文化助推剂。江苏近年来持续打造“紫金”文化、“扬子江”文学系列品牌,提升“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各地也在尝试用文艺为地域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涌现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今后,各地还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艺术家创新创优,不断提高文艺精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打造明显标识推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努力构建江苏文化艺术的品牌集群。不断完善“规划创作一批、打磨提升一批、推动转化一批”的创作生产机制,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让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形象成为地域文化标识中的新元素、新动能。
深化文旅融合,放大地域文化标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我省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实践,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打响“江苏品牌”。近阶段各地要加快构建业态多元的文旅产业体系,努力培育成为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增长点。要把握好文旅产业发展规律,顺应文旅消费升级趋势,开发具备丰富地域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加快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食、游、购、娱、体、展、演”为一体的立体经济,培育数字艺术、数字文娱、数字创意等新型产业,布局培育特色文旅产业,促进文旅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构建现代文旅产业生态圈。要着力建立大文旅格局,凝聚合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江苏的每个市县乃至乡镇都有自己专属的地域文化印记。对于游客来说,它可能是一座地标建筑、一道特色美食、一位文化名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鲜明的地域个性,也成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财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标识更具辨识度,更靓丽,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