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改革前沿 | 江苏海安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新华社客户端南京12月5日电 国画工笔、民族舞蹈、非遗钩针技艺……今年9月,江苏南通海安市民艺术大学2024秋季班开班,24门课程的名额抢报一空。“老师教得很好很细致,从零基础到现在逐渐找到感觉,我也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报名参加“钢琴入门”课程的退休职工朱晓燕说,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圆了自己的钢琴梦。

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作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海安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为海安市民艺术大学上课场景)

聚焦“基层到没到”,把文化阵地建到群众身边

临近年底,海安高新区谭港村里热闹非凡,由村民组成的“丁家龙”舞龙队正在紧张排练节目。每年,这里都会举行多场文艺演出,将村民自导自演的表演搬上舞台,市、镇、村文化志愿者联袂献艺,乡音乡情的文化大餐受到大家欢迎。

谭港村常住人口有6000多人,比一般的行政村多出一两倍,群众居住范围也更大。“为了让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村里陆续打造了3座村级百姓大舞台,建成了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文体公园。”村党总支书记夏彬介绍,现在村里“天天有大片、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演出、季季有赛事、年年有节会”,轮番登场的文化大餐充满乡音乡情,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面临“基层到没到”的共性难题。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以及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等原因,不少地区的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一直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缺乏、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海安市明确,由市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宣传文化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各相关部门立足职责、分工合作,持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

群众在哪里,文化服务阵地就建到哪里。海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秋月介绍,当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多种方式,按标准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走进海安开发区(城东镇)综合文化站,一股浓郁的文艺氛围扑面而来。一楼是艺术展厅、藏书室、阅读区,清新雅致;二楼有舞蹈房、放映室、书画培训室、儿童城堡等,文艺空间打造种类丰富、清新自然,令人眼前一亮。这座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文化站,设在当地的大型居民小区南屏花苑,全年免费向群众开放,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一座有底蕴、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散发着书香的城市。2022年,海安首家建在商场里的24小时城市书房在星湖001商业广场亮相。温馨静谧的灯光、舒适的桌椅沙发、错落有致的书架,营造出浓浓的公共阅读氛围,为市民文化生活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驻地”。家住附近的市民董女士说,经常带小孩过来阅读绘本,“这里还能跟海安图书馆通借通还,借阅很方便。”

文化阵地近在身边,文化服务普惠直达。如今,海安累计建成图书馆总分馆18个、城市书房5家、文化馆总分馆1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1个。10个区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完成提档升级,村级文体活动室、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达到100%,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图为海安开发区综合文化站阵地活动)

聚焦“资源好不好”,补齐优质文化供给短板

解决“基层到没到”只是第一步,“资源好不好”是决定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效果的关键。由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方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等,各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破解。

藏族弹唱、四川清音、湖北小曲、苏州评弹、扬州评话……10月底,一场盛大的非遗曲艺交流展演在海安大剧院举行。来自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丰富的非遗曲艺名家,共同说唱这条母亲河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朝气蓬勃的火热生活。精湛的曲艺、精彩的演出,赢得现场市民观众的喝彩。

文化惠民,艺术润心。作为县级城市,优质文化供给的短板怎么补?海安的对策是整合多方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戏下乡、万里千家、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近千场。

每年春节前后,杂技巡演是海安最热闹的文艺活动之一。惊险刺激的飞杆、滚环,精彩绝伦的柔术、绳技,海安杂技团在各个乡镇流动演出,场场都是座无虚席、引爆全场。

2022年揭牌成立的海安杂技团,是当地重点扶持的特色文艺队伍之一。为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样性,海安引导扶持全市141支文艺团队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积极培育“一街多元”与“一村一品”,打造集结优秀乡村文化人才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给老百姓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向内挖潜、创新创造,是文化繁荣的活力源泉。“海安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悠远神秘的青墩文化、辉煌丰厚的红色文化、人文荟萃的教育文化等,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黎峰说,海安专门设立了青墩文学艺术奖,对原创文艺精品生产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厚实土壤。

“拿我一滴心头血,换来索玛花热烈绽放……”作为教育之乡的海安,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连续三十余年派出教师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教,奉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2021年,当地艺术剧场根据真实的感人事迹创作出原创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荣获江苏省文华大奖,并在全省各地巡演。

今年,海安网络作家卓牧闲创作的小说《滨江警事》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网络文艺类优秀作品;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副研究馆员王祥以苏中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为背景创作的《联抗轶事》,入围“戏剧中国”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获评小戏小品类最佳剧本;海安市文广旅局、海安市歌舞剧团打造的舞蹈作品《青墩玉影》,晋级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实现了江苏省县级地区在此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海安悉心浇灌“文艺之花”,精品力作竞相“吐蕊绽放”。

聚焦“机制顺不顺”,创新机制打造公共文化品牌

建起来的场馆,如何用好用足?优秀文艺作品,怎样经久不衰?好的文化活动,能否形成品牌?文化事业本身有着极强的持续性,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一阵风”,理顺管理机制、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

聚焦“机制顺不顺”的问题,海安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着力完善联动、长效、协同的文化资源直达机制,以机制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开门办馆,问需于民。2016年,总投资5.4亿元的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高大上的场馆有了,有没有人气、怎么让观众满意?当地决定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喜好。根据群众实际需要,海安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头发力,引进越剧、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多种戏曲,搭起了文化惠民的桥梁。大剧场、小剧院几乎每周都有演出,让更多观众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公共文化服务是大工程,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均等化,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海安,台胞企业家开发的523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十多年来吸引油画、茗茶、钩针等多种文化业态入驻;本地企业捐资4000多万元建设魏建功纪念馆,展示海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韵,入选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图为海安市吴田玉美术馆)

社会参与,群众受益。国庆假期里,位于海安城区的南通扎染博物馆迎来了好几批前来感受扎染艺术、探秘非遗文化的中小学生。这座由江苏华艺集团建设的博物馆,集扎染历史展示、非遗教育、非遗体验、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9月底开业后就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开业1个多月来,博物馆已经开展扎染文化进社区、非遗研学进校园等文化交流普及活动30余场。

在海安火车站附近的大型书城“泛书房”,每周五晚7点,一所名叫“慧源”的夜校总是在这里如期开场。夜校内容以文学、书画领衔,兼涉摄影、音乐、演艺、教育、哲学、美学、法律、非遗、民俗等诸多领域,一大批作家、诗人、书画家、摄影家先后走上讲台,更有不少民间达人也在这里崭露头角。

“我们至今已举办近300场,拥有了一批拥趸听众,还有外地读者乘火车赶来旁听。”泛书房品牌总监钱舜华介绍,在政府的培育扶持下,慧源夜校的运行逐渐平稳成熟、美誉度越来越高,成为海安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打造品牌,魅力彰显。海安高新区幼教中心面向幼儿家庭成立亲子阅读团队,以志愿服务形式每周组织一次绘本阅读指导活动,逐渐形成“绘声慧色”亲子阅读品牌;海安市人民医院等单位联合打造全民大健康公益活动品牌“百医百顺”,健康知识科普受到群众欢迎……

“文化润心,久久为功。”海安市委书记谭真表示,推动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创新机制、扩大参与、提升品质,是一项长久工程。海安将持续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的“梗阻”,努力让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直达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柯高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