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丰饶的谷仓,多项育种技术在此诞生,一垄垄稻田中“绘”出了湖南的金色画卷。这里有奋斗的馨香,数十载的田间科研之路,让一串串稻粒铸就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这里是湖南,洞庭湖流域的“鱼米之乡”,湘江之畔的“粮食重镇”,“播撒”着农业工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情怀与梦想。
10月22-25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联合报道组走进湖南,见证一粒米的成长之旅。
一粒种子承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承载着农业繁荣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在湖南农业大学,王建龙教授和他的团队默默耕耘,扛起了粮食安全的重任。
一粒种子的孕育十分不易,从精心挑选的父本、母本进行杂交,到经历各项严苛的指标检测与筛选,才能“精挑细选”出优质稻品种。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这些被选中的种子还需要经过多年、多地、多点的严格测试,以及国家或省级的区域试验,才能推广种植。
“以桃优香占为例,从最初的选育到最终通过湖南省审定,经历了6年多的时间。”王建龙介绍,对于粮食的要求,人们已经从吃饱变为吃好,更加追求品质,而桃优香占品种高产、稳产、米质优、有香味,颇受市场青睐,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在王建龙的带领下,他和他的团队还成功培育出安两优2号、清莲丝苗、清莲丝占等一系列低镉品种。这些品种在降低稻米中镉含量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的稻米品质和产量,为解决稻米镉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育种难,推广也难。从事育种工作30余年,王建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也非常重视。“农民关心种子好不好种,加工企业关心粮食好不好加工,商家关心大米好不好卖,消费者关心煮出来的饭好不好吃。”在王建龙看来,种子面市之后,就要接受来自市场的考验,只有“好种、好看、好加工、好卖、好吃”的品种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几十年来,王建龙一直坚守科研一线,而他的老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其影响深远。王建龙回忆道,2005年,他成为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袁老师的梦想,就是要让全世界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安全,吃得更饱,他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一直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
一片田野生辉煌
秋风送爽,稻香四溢。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的万亩粮食示范片,金黄色的稻田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大片的水稻被卷进机器,短短十多分钟,一亩地就收割完成。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粟绍军站在田埂上,望着收割机在稻田间轰鸣作业,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粟绍军所在的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连同周边乡村1.1万亩水田,近年来建成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该示范片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目标,按照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的标准,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推动粮食生产稳面积、增单产、提效益。
“机械化作业促进我们的粮食稳产增收,我们今年的早稻亩产576.6公斤,晚稻亩产627.1公斤。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参加粮食生产,也让我们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粟绍军告诉记者,在如今的港中坪村,能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2015年就返乡的90后新农人陈帅宇便是其中的代表。
1994年出生的陈帅宇在2015年选择回到了农村,回村的第二年他成立了湖南亿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水稻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着乡亲发展优质稻。陈帅宇采用全程机械化、科技化、绿色化种田方法,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不断融合,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现在种田变得轻松高效,成本减少了,收入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信任我,愿意跟着我一起干。”这是陈帅宇最大的感受,“接下来,我想发展一个专业化、年轻化的团队,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服务于农田,服务于更多的老百姓。”提及未来,陈帅宇言语间充满信心。
一碗粉香凝匠心
湖南人的一天,从“嗦”粉开始,走进鑫三香常德米粉产业园,记者目睹了从米粒到米粉的神奇转变。鑫三香常德米粉产业集团是常德市的一家知名米粉生产企业,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鲜湿米粉生产基地,现有生产车间3栋、生产线18条,日产米粉达100万斤。
在车间里,记者看到了米粉的现代化生产工艺。从原料的筛选、清洗、浸泡,到磨浆、蒸煮、切条,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制作米粉的古法工艺进行还原,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忙碌着。
“我们的米粉之所以口感好、品质高,离不开优质的原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鑫三香常德米粉产业集团董事长杨明晓说。他告诉记者,他们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采用专门选育的优质水稻作为原料,确保米粉的口感和品质。同时,他们还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今,常德米粉已经远销全国各地,成为了常德的一张美食名片。在常德的大街小巷,米粉店随处可见。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承载着常德人的乡愁与记忆。
“好种种好谷,好谷打好米,好米造好粉。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粉,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看到我们的米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我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杨明晓感慨地说,“未来,我们想把常德米粉这块金字招牌推出国门,走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品尝到这份地道的常德美味。”
一粒米,寄托着每个人举箸时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一条链,映射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变迁。在湖南的广袤稻田上,一段段关于勤劳、智慧与希望的动人故事正在书写。
“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联合报道组记者 舒馨 苑青青 郭凯伟
更多内容请关注活动官网:https://jsnews.jschina.com.cn/zt2024/yjqswcs/
(本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