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省市联动推动京苏人才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京苏携手,让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苏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大院大所的有力支撑。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活跃富集、优势明显。2016年起,江苏每年集中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北京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合作“四对接”活动,采取省市联动模式,围绕江苏产业禀赋和需求,精准对接北京的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高价值资本,推动各类合作层次持续提升、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更趋多样、成效更加凸显,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对接”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如果能够深入大脑内部,像看电影一样观察大脑神经元的一举一动,会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在位于无锡的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里,研究员段小洁和团队研发的“神经卷轴”探针,将这一想象化为现实。“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控制身体的运动,以及如何参与复杂的认知过程!”段小洁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研发愿景。

从去年达成合作意向,再到今年9月份正式启用,该研究院的落地,标志着无锡与北京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合作驶入“快车道”,也是江苏开展进京“四对接”活动成效的有力缩影。近年来,随着“四对接”活动不断丰富和升级,江苏全方位吸纳和集聚在京人才资源,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一批批对接成果已转化成江苏发展的新亮点。

去年“四对接”期间,南京市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科教资源,推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今年,院省市三方共同在南京启动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直属科研机构的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高端创新资源的加入,让南京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上的科研力量大大增强,未来,南京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着力将研究院加快打造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科研机构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更好地支撑南京和江苏未来产业的发展。”南京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气动与声学试验靖江基地正式挂牌,成为靖江市通过“四对接”活动引进的又一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去年的‘四对接’活动上,我们惊喜地发现靖江的产业体系和我们的科研方向非常吻合。”基地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研究员徐希海说,一年来,在校地双方的共同探索努力下,该基地围绕空、天飞行器及动力系统低噪声零部件和相关高性能传感器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已建成各类研发平台7个,研发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拓展

近日,在位于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苏州(北京)创新中心,一场场产学研对接活动火热举行,精准对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苏州把与高校间的合作‘桥梁’直接搬到了校门口,教授、专家们只要5分钟路程就能参加一场路演,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及时走到‘货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长聘教授张翀说。

苏州(北京)创新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对接科创项目70余个,其中已注册落地苏州项目34个,入驻创新中心项目6个。放眼江苏,这样的政产学研合作比比皆是,推动更多创新平台载体生根开花,更多高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转化,更好赋能江苏经济社会发展。

徐州积极参加赴京“四对接”活动,推动徐工研究院、鑫华半导体、恩华药业等龙头企业与清华大学不断加强人才科技项目合作,与清华大学新建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个,立项合作项目8个,立项合作项目总金额1.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9亿元。今年5月,连云港企业联瑞新材与清华大学就“第四代半导体用氧化镓材料技术研发”项目开展合作,该项目实施后为国内Ga_2O_3单晶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盐城市积极对接域外科创资源富集地,探索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在北京建成3000平方米的盐城(北京)科创中心,大力集聚北京高校院所的离岸科创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创新在高地、创业在盐城”。在镇江,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江苏省人才攻关联合体,致力于在新一代氮氧分离制氧装备的设计及工艺上实现颠覆性、突破性核心技术革新,有效提升了镇江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顶尖”含量。

众多生动实践证明,江苏无愧为创新创业的优选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成果转化的集聚地。近5年来,全省立项与清华大学的技术合作项目达350多项,合同金额10.3亿元,去年清华大学与江苏企业合作项目获得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与北京大学立项合作项目170多项、合同金额7.78亿元,专利授权690多项,联合创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20多个,孵化各类企业220多家。

高层次人才在苏创业热情更高

今年9月,江苏速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亮相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及配件展,4项自研核心技术荣获“世界级创新(World Innovation)”称号。面对荣誉,清华大学校友刘超感慨不已:“事实证明,速豹选择常州是非常正确的!”

从初创企业到带领企业一步步走到行业前沿位置,从入选常州“龙城英才计划”再到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刘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和常州省市两级全方位的支持。

像刘超一样选择江苏,积极融入江苏创新浪潮的故事还有很多。围绕新能源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淮安积极对接京津地区高水平人才来淮创业,吸引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戈团队创办淮安锦锂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破高纯氧化锂的制备以及正极补锂剂合成技术,将有效助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扬州与北京地区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18项,选聘第17批科技镇长团成员5人,开展产学研活动6场以上,推动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长三角创新中心落地。

在宿迁,上百位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教授、毕业生奋战在宿迁创新创业的第一线。去年,宿迁首次将“校园宿迁日”引才专列开进校园,达成人才科技项目落户意向3个,并共建人才工作站,揭开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年人才是源头活水。为吸引更多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生来苏工作,江苏不仅制定了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还积极做好人才对接“后半篇文章”。今年7月,通过“清华博士南通行”活动,55名清华学子来到南通,与南通市4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发布的158个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进行深度洽谈对接,其中17位博士开展了为期6周的实践,参与的11个产业科创类项目已有3个形成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20家,累计接收清华学子800余名。同时,我省还将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放在清华大学举办,累计培训60多期、学员3600多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