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856个急救站点13分钟内反应时长!江苏高质量打造院前急救“生命通道”

120急救像一条“生命通道”,缩短了医院与病人的距离。救护车亮着警示灯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与时间赛跑的场景,让人们第一时间看到生命的希望。

从2021年开始,江苏已连续4年将院前急救站(点)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确定了每年新建30个急救站(点)的任务,这让江苏省急救站(点)建设进入“快车道”。通过铺就完善的急救网络,大幅缩短了急救半径,提升了服务响应时间,有效缓解了辐射区域内人口的急救需求压力。截至目前,全省设区市主城区院前急救站(点)总数增加至324个,县域及以下增加至532个,急救反应时间由平均12.61分钟缩短至12.57分钟,有效满足了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

新建站点在“地头”,

城乡联动守好群众“生命线”

院前急救是医疗救治的前哨。然而,有些地区尤其是涉农地区,由于医疗资源薄弱、医疗水平有限,一直较难打通这条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铲式担架、软担架、楼梯担架、上车担架一应俱全,整洁崭新的急救设备摆放整齐,甚至连心肺复苏机、气管插管包、视频喉镜、除颤监护仪、呼吸机都一应俱全,这不是哪家医院新开的急诊,而是南京市新建急救站点配备的智能救护车。

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高飞介绍,自2019年以来,南京市已建成95个急救站点,覆盖所有行政区,其中87个由急救网络医院建设,8个由市急救中心建设。这些站点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急救响应速度,也增强了市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感。特别是以扩大涉农地区急救站点的分布为导向,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区域内居民的急救需求。

“多亏了附近有急救分站,我父亲才能得到及时救治!”刘先生家住南京市雨花台区谷里街道碧桂园外围,父亲刘老汉已有87岁。日前,刘老汉在住宅农房附近走失。当地民警和居民紧急呼救120,寻求救治。南京市雨花医院急救分站的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几经寻找,发现刘老汉因中暑倒在一片菜地之中。初步紧急处置完成后,急救人员和民警一同合力搬抬老人,密切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在到达就近医院时,老人的血压已经恢复正常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雨花医院急救分站的日常工作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任务覆盖江宁区及雨花台区的乡镇及农村等偏远地区。还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江宁医院急救分站汤山急救点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该站点的建立,与周围已有急救站联动,加强了江宁区医疗急救网络。与去年同期相比,江宁区急救点的有效出车数增长了28.1%,出车总里程同比增长18.4%、送达里程同比增长28.9%,出车急救反应耗时缩短了1.04分钟,同比下降6.8%。这体现出江宁地区急救资源配置的优化、急救服务覆盖面和响应速度的提升。

南京市急救中心图

每新增一个急救站,就意味着与时间赛跑再次提速。“新建的急救站(点)主要分布在涉农地区,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区域内居民的急救需求。” 高飞介绍,铺就完善的急救网络,也让“争分夺秒”更为具象。“每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都在缩短。今年1至6月,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已从2023年的13分8秒缩短至12分40秒。”

打造“上车即入院”新模式

数字化赋能院前急救“加速跑”

从拨通120急救电话,到被送入医院的这一过程,被称为“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有多重要?在伤病员发病现场和转运途中,若能及早实施医疗救治,便能最大限度减低伤残、死亡率,并为到医院后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

近年来,泰州市急救中心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上车即入院”危急重症救治新模式,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救护车辆以及医院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了胸痛、卒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零时差”无缝对接。

对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救护车出车之后,所有的车辆信息及患者生命体征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医院的信息系统,患者到达医院后就能立刻接受救治,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机。

9月8日15:02:20,泰州市120指挥中心接到一名37岁的胸痛患者报警。15:04:40,市急救中心医师沈翁铭团队立即出车。途中,沈翁铭电话得知患者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有冠脉支架置入史,专业的敏感性让他怀疑患者可能再次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于是他立即在车上组织团队成员做好抢救准备。

15:11:59,救护车到达现场,团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协同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并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急救医生立即将患者信息通过“上车即入院”一体化软件传输至泰州市人民医院,提前做好预检分诊,医院在接收到120传输的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科室的医护人员迅速做好接诊准备,包括开通绿色通道、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等。15:25:52,患者被送达泰州市人民医院胸痛救治中心,经及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转危为安,9月16日康复出院。

在推行“上车即入院”机制的同时,泰州市还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起大急救体系,通过加强与110、119、住建等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提升急救效能。记者了解到,在紧急情况下,许多病员和家属拨打120时不能准确说出所处位置,泰州市急救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加精准地获取报警人位置,尤其是当报警人无法描述出所在地址时,这个来电定位地址就可以迅速定位。此外,今年泰州市将救护车信息纳入全市小区门禁系统,更是有效解决了急救“最后一米”的通行问题。

截至目前,泰州市急救中心平均急救电话摘机时间减至1.04秒、平均派车时间减至70.78秒,主城区平均120呼叫反应时间减至10.64分钟,降幅分别达67%、12%、23%,主城区3分钟出车率提升至99.62%。

质控体系加码,

保“量”更要提“质”

抢的是时间,救的是生命!如何才能把院前急救做得又快又好?

急救车内部配置

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3月起,江苏省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已经多次在全省开展院前急救质控督导工作。3分钟出车率、平均出车反应时间、平均120呼叫反应时间、调度员1分钟调派能力……有了质控体系的加码,这些院前急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有了更为细化、量化的考核。

来自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江苏省连续4年将院前急救站点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确定了每年新建30个急救站点的任务,这让江苏省急救站点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省13设区市共有854个急救站(点),配备救护车3012台,有效缩短了急救服务半径,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救命时间。

此外,通过实施新建院前急救站(点),农村急救站点覆盖不足、急救半径过大、急救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城乡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有效满足了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今年,省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推进新建30个院前急救站(点)项目实施。合理布局站点,按照设区市城区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农村地区平均服务半径10~20公里设置1个急救站(点),截至目前,已有25个站点投入使用,10月份30个站点将全部投入使用,江苏在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生命之所托,必全力以赴。未来,江苏将继续构建以智慧急救为特色的全省医疗急救体系,让全省医疗急救网络布局更科学、更完善,急救服务更贴近百姓需求,用生命接力“速度”,筑牢生命防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王甜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