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改革深一步 | 江苏徐州:两地人,一家亲,“插花田”里喜事多,“和谐闸”边共发展

本报记者 胡明慧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八王村村南,有一片“插花田”,最近,“插花田”里喜事颇多。

“咱们种的是水田,安徽省灵璧县那边种的是旱田。”8月16日,八王村党支部书记李桂侠指着参差不齐的“插花田”笑着告诉记者,苏皖两省“边界”在这里,清晰可见。

村挨着村、田靠着田、路连着路,虽然八王村与灵璧县在空间上“亲密无间”,但多年前,因两边无形中横亘着“跨省”的隔阂,矛盾冲突不断。

八王村村头的八王闸,早前是矛盾的焦点所在。“我们村在上游,种的是水田,灵璧县那边在下游,种的是旱田。以前,一到汛期需提闸放水时,我们自顾自就放了,灵璧县那边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地里一准被淹,几次三番,两边的村民心里有了芥蒂,产生了对立情绪,干啥事都彼此较劲儿,遇到事,两边的‘火’一点就着。”李桂侠告诉记者。

掰手腕较量,无论最终是谁“压倒”谁,总有人输,但如若把力量用在携手发展上,却能换来共赢的局面。

从前不被外村人喜欢的八王闸,这些年,也因携手,变成了“和谐闸”。



翻看李桂侠的手机通话记录,有不少与安徽的“你来我往”。

“这是灵璧县陈潭村村支部书记的电话,今年汛期,我们提闸放水时提前通知,他们事前做好了准备,地里的庄稼没受影响。这些年,我们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了,干啥事都多为对方着想,虽然不是一省人,但也可以当好邻居。”李桂侠笑着说,“原本八王闸常被外村人诟病,现在却成了灌溉好帮手。天旱需要灌溉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马上提闸放水,帮他们解决难题。”

一家人过日子,锅碗瓢盆难免磕磕碰碰,更何况“邻里之间”,小摩擦肯定在所难免。但若是心里的隔阂没了,哪怕遇到问题,也能妥善解决。

52岁的灵璧县陈潭村村民陈龙,前段时间,心里挺窝火。自家的地比较分散,其中一块3亩的地临近八王村,种的是玉米。因为最近雨天多,两边的生产路又窄,八王村的村民错车时,就将车开到了陈龙的玉米地里,轧坏了一大片庄稼。

陈龙气不过,决定在地边挖沟。这下换八王村的村民不干了,天黑或是雨天,地边挖的这道深沟,可就是安全隐患。

得知此事,八王村和陈潭村的村支书一合计,决定现场办公。

6月中旬,一场“跨省协商议事会”开到了地头。

两边的村支书各不护短,八王村让7户村民给陈龙写了书面承诺书,保证今后不再在陈龙的地里过车,否则包赔地头的损失,陈潭村也当即叫停了陈龙在地边挖沟的意气之举。

“事情处理得我很满意,地里的庄稼现在长得很好。”8月15日,来八王村“串门”的陈龙,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携手发展,这几年,在八王村与灵璧县两地,有了更多的生动注解。



“我们村这几年发展豆丹特色种养,效益不错,带动了村集体增收。今年3月,灵璧县吴楼村的村支部书记主动联系我,带着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来俺村学习豆丹养殖技术。等到明年,吴楼村出租的大棚回收后,村里打算也大面积养殖豆丹,拓展村集体增收渠道。”李桂侠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八王村陆续为村民开设了好几场培训课,没想到,这样的培训课,常常吸引两个省的人一起来,培训场地不得不临时从小会议室搬到了大礼堂。灵璧县那边来听课的村民,好几户都已经开始试养。出现技术问题,俺村的技术员会上门帮忙解决,销售时统一送到八王村来,我们帮助联系连云港市场,销售也不是问题。测算下来,一亩地比普通农作物要多收入1500元,增收效益明显。”李桂侠说。不光把村集体发展的好经验分享到“省外”,八王村也从外省兄弟村的先行先试中学到了不少经验,少走了好些弯路。



“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前后,房村镇的八王村、马家村等几个村和灵璧县的几个村都会开两场座谈会,既分享发展的经验,也商量遇到的问题,形成联动机制,让两地人变成一家亲。”李桂侠笑道,“最近俺村正在进行小田并大田,临近的安徽,已经完成了这一轮的改革。我们取经时,他们把怎样量地、怎样开群众代表大会、怎样找代表、怎样抽签等内容,全流程倾囊相授。9月,我们村6队将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有了这些经验,肯定能公平公正地进行,同时惠及到更多的村民。”李桂侠信心满满。

两地人,一家亲,携手共发展,路就会越走越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