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泰州姜堰:田园“梦工厂”铺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眼下正值大伏,走进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井贤农场,农场主姜井贤正在组织人机作业,对稻田锄草和搁田。

      “锄草和搁田是减少水稻无效分蘖的有效手段,不然就会减产。”姜井贤告诉记者。

      姜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区)之一。近年来,该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的殷殷嘱托,全面掀起现代农业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开创全国有影响的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服务联盟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姜堰样板”。姜堰区小麦连续20年增、水稻连续19年增见证了这个农业县(区)发展远景,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等荣誉。2013年5月,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



      “带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把该改的改到位改彻底,对看准的改革下决心推进,持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向‘新’而行,向‘新’蝶变,激发家庭农场生产活力,让姜堰农业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广阔的明天。”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学明对记者说。

      勇气:找破“田难种”的忧虑,“精度”家庭农场应运而生

      从分田到户到联产承包再到组建粗放式家庭农场,姜堰区用敢为人先的勇气,稳妥推进家庭农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农业“探路示范”。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为防止出现承包面积过大、农场主经营存在风险等问题,该区坚持在“精”上下功夫,率先提出示范家庭农场“八有”标准,即主体有资质、经营有规模、作业有装备、生产有标准、产出有效益、风险有保障、管理有规范、社会有信誉;在提升阶段,加大环保、安全、耕地保护、产业化的力度,突出示范引领、示范创建,使家庭农场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华丽转身”。

      “三级跳”有效解决了“田有人种、怎样种好田”的问题。

      姜堰区溱潼镇伟平家庭农场主郑伟平主营农场面积354亩,农场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他说,农场面积过小,形成不了规模。面积过大,又增加了运营成本,农忙时节,因管理跟不上,会影响粮食产量,农场不能贪多求大,而应该追求亩均收益最大化。“面积不大不小,管起来方便,收获时便捷,越干越有劲。”郑伟平一脸笑容。去年,他家的农场经营性收入110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亩均收益达到564元。前不久,伟平家庭农场成功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场。



      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经营效益,又能规避市场风险。姜堰区按农场面积400亩左右,改进全区1000多家家庭农场承包机制,创新家庭农场综合评价模式,根据年度得分情况,分A、B、C三个等级,并根据等级实行差别化激励支持举措,引导家庭农场提档升级。这一经验,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

      底气:打破“粮难储”的痼疾,“联合”家庭农场向新而行

      探索多元应用场景,形成差异化优势。这是姜堰区拓展家庭农场的“底气”,推动家庭农场全方位向“新”而行,向“新”蝶变。

      首创区域性产销联合体。采取“1个区域地标+N个自主品牌”的营销策略,形成产品集群优势。



      姜堰区淤溪镇“鲍老湖”大米、张甸镇“甸上人家”两家产销联合体及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建成运营;升级镇域综合服务联盟。拓展金融保险、粮食暂存等特色服务,试点建设粮食仓储钢板立筒仓,探索“向空间要土地”的节约供地模式,建设总仓容5800立方米的钢板立筒仓,帮助家庭农场解决粮食暂存问题;建设区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运营中心。中心设有农产品展示直销区、品控检测室、保鲜库及综合办公区、品牌营销中心等,同时依托姜堰邮政公司电商及物流配供体系,形成以农产品营销为核心的实体化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家庭农场服务“全覆盖”。

      打造家庭农场集聚区。坚持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姜堰区三水街道桥头万亩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集聚区,培育发展状元生态菌菇、姜堰区冯庄特种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集群,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高地、冯庄村现代渔业产业园搭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健康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溯源。

      让农场主安心种植、安心放养,解决特色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姜堰区冯庄村簖蟹大市场有商户40多家,每年销售总产值超亿元。农场主们都说:“现在我们只管种、养,不愁卖了!”

      牛气:打破“低循环”的怪圈,“生态”家庭农场破壳出土

      围绕生态农场这个关键因素,姜堰区首创“短期集训+常态实训+职称评定”的“三合一”培育模式,培育新型农场主。自2019年以来,全区家庭农场主累计获评初级职称740人、中级职称21人、副高职称4人。同时结合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业态,分类制作小视频80多部,引领农场主从传统种植向技术种植转变。探索出粮食高质高效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药肥“双减双增”、农机“两融两适”的技绿融合“四合一”创建模式,建成了一批品种优、技术新、模式好、效益高、带动强的示范基地。

      在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溱潼镇河横村,年轻的农场主孙飞,这几年尝试了稻鲶鱼、稻鸭共生等6种种养模式,亩均纯收入5000多元。“我的愿景是依托毗邻5A级溱湖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放大‘全球500佳’生态效应,将河横村打造成休闲胜地、养生天堂。”如今孙飞创办的汉土家庭农场不仅将普通田种成了“生态田”、“高效田”,而且也成了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各地每年都组织家庭农场主来这里“取经”,沸腾的农场成了农场主创业的“梦工厂”。



      姜堰区通过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有效地加速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一体化”,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积累增加。

      王学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水稻生产为例,家庭农场种植优质品种,稻谷订单售价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每亩增效300元,平均每村每年可获益20到30万元,此外,姜堰区扶持村集体牵头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每家给予100万元补助,这也成了村集体的“下蛋母鸡”。

      锐气:打破“靠天收”的思维,“能极”家庭农场引领示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姜堰区在家庭农场推广全过程机械作业模式,大力推广“无人农场”创建,领跑农业现代化。

      在姜堰区三水街道井贤家庭农场的田间,一种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的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原来农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没有技术含量。2018年姜井贤率先使用稻田蜘蛛控制稻飞虱就是一项绿色生态技术,通过控制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稻田生态从而保护稻田蜘蛛,利用稻田蜘蛛少用乃至不用化学防治稻飞虱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形成良性循环。

      几年来,井贤农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播种、田管、收割基本都是夫妻俩在忙活,不像过去那样,一到农忙,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现在的姜井贤还“玩”上了高科技,用上了新装备。大型拖拉机、免耕机、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走式条播机……一应俱全;手机也成了“新农具”,联上网,就能全程监测田间作物生长情况。

      姜井贤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农作物长势尽收眼底。他欢欣地说:“我这边目前能够实时监控300多亩地,实时查看田间的生产情况。每块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块地需要抽水,哪块地需要病虫害防治,通过大屏就能显示出来,这叫精准生产、精细管护。”

      除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田间跑的这些“高科技”,姜井贤还与扬州大学农学院联手,在田间测量甲烷挥发情况,一旦超标,启动制约措施,“智慧田”更是高标准“生态田”。道旁的花草树木是害虫最佳的产卵地,田间的诱杀灯专杀害虫,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用的技术是生物防治,就连肥料也用上了生物肥。这就是姜井贤经营农场“减肥、减药、不减产”的“道”。



      经过多年的打拼,井贤农场成了泰州市首个“无人农场”示范点,种田用上新技术、新装备,姜井贤在希望的田野跑得更欢了。

      如今像井贤农场一样,姜堰区1000多家家庭农场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率达87.7%,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达276家、118家。姜堰区还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支持农场机械化作业,到目前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近30亿元。

      科技赋能让现代农民不再“靠天收”。目前,姜堰区已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超3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接近100家、绿色家庭农场突破20家,一块块田园“梦工厂”铺展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