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64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让徐州活力更足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聚力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国家相关部门选择徐州进行了64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徐州样本”。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质量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支持城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这些试点示范,有的有资金扶持,有的有政策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徐州也以试点示范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竞争优势、擦亮城市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徐州经验”。

试点示范——

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就来到徐州,对徐州的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可以说,推进徐州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完成好一系列国家试点示范任务,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重大举措,是冲出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关口”、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徐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在全国所处发展位次、发展阶段的特定性,决定了发展成效、面临挑战、问题短板与全国很多城市具有共性特征。放眼更大范围,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对相似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当前,徐州正面临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叠加机遇,尤其是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推动这些战略效力充分释放,为徐州创新引领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徐州正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创新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资源型城市——

擦亮可持续发展靓丽名片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徐州与同类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改革有破有立,试点示范是改革的重要任务。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两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不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和放大叠加效应,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凸显。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徐州“壮士断腕”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企业从480家压降到105家,同步实施总投资658亿元的37个转型项目,全面达产后将新增产值580亿元,经济效益不降反增。

在生态转型方面,徐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从全市来看,造林面积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6%;五年来,徐州累计修复湿地1.89万亩、综合利用废弃地4000多亩、治理废弃宕口81处……一个个绿色蝶变的背后,徐州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7月初,走进徐矿集团华美热电公司光伏生态园,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湖面相映成景,而不远处的“光伏田”内,多种喜阴农作物一派盎然生机,为周围单调重复的光伏矩阵增添了些许诗情画意……去年3月,徐矿集团这一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示范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地球有多深?内部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在被誉为全球最大地下实验室的云龙湖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徐工集团等单位,加快打造深地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完善深地科学—工程技术—高端装备一体化创新链,深地工程建造—空间利用—地下封储—装备制造—防灾应急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技术与未来产业基地及国际深地联合实验室与前沿科学中心。

产业转型——

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2019年底,徐州市正式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四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徐州示范了什么?

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态,近年来,我市统筹做好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四篇文章”,为迈向“万亿城市俱乐部”打下坚实基础。

“343”创新产业集链成群,工程机械稳中提质,绿色低碳乘势崛起,数字经济拔节生长,大硅片、新能源重卡、磁存储刻蚀机给徐州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徐州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推进“343”创新产业集群智改、数转、网联“三箭齐发”,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路径,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

徐州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自2011年以来一直蝉联这一荣誉称号。在徐工集团带动下,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进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江苏省全力打造的6个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当前新型能源产业迎来巨大风口,氢能、储能等万亿赛道蓄势待发,超级蓝海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作为全国、全省首个发布新型能源体系规划的城市,徐州正在面向未来规划建设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样板。

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政策力度支持大、人力资源丰富……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充分挖掘本地市场和国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数字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交通枢纽——

带动徐州双向开放通达四海

盛夏时节,大运河波光粼粼,大运河畔,一片沃土生机勃勃,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计划新增12个2000吨级装卸泊位,进一步提升徐州综合货运枢纽服务功能。

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是国家《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11个组合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近年来,徐州与连云港持续深化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充分发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和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组合优势,不断建设完善国际国内多式联运通道体系。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2023年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30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此前的2022年11月,徐州成功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近日,徐州又成功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为推动徐州加快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上做加法,在综合物流运输成本上做减法,在发展壮大枢纽经济上做乘法,不断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新高地。

把交通枢纽转化为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与多式联运,一个以枢纽经济为重要支撑、服务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和资源要素配置中心,正在加速形成。徐州海关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徐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定增长,累计开行253列,发运货值达到了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7%和78.45%。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徐州将持续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拓展综合改革攻坚行动,聚焦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枢纽经济、知识产权强市和“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以改革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

记者:王正喜 齐浩 孙博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