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绿意”纵横,让美丽中国“颜值”更高

山川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海陆蓝绿交融……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向上向好离不开全国各地的齐心协力,我国始终秉承着“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江河湖海、从东到西,政府企业齐发力,技术政策齐发展,“绿色之风”吹拂神州大地,“绿意”蔓延构建美好家园。

向水而行,以港织就“绿色”水网。打造“绿色”水路,港口是保护水系的重要一环。铺开水系的山水画,沿长江一路而行,可见清洁岸电建设如火如荼——长江宜昌段深入推进“电化长江”,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长江安徽段优化“船e行”平台服务,以互联网为依托优化船舶离港靠岸方便装卸货。绿色发展底色,让各地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江河汇入大海,目及港口,曾经煤尘飞舞灰蒙蒙的港口换了新样貌,智能化、绿色化的港口越来越“干净、整洁、现代化”。津港北疆港区实现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河北黄骅港聚焦抑尘技术,实现煤污水循环利用。全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诸如此类的鲜活案例在我国不胜枚举,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数据显示,2023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各地的努力使得水域形成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向陆图强,以新能源绘就“绿色”图景。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链接”绿色生产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在构建绿色发展势能的同时,能够带动人才、产业的集中发力。内蒙古助推当地能源转型,研制煤制烯烃开辟能源化工的新技术路径,开阔了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思路;青海省着力打造绿色算力,拓宽绿色算力产业链条,提升新能源发展质效。“高颜值”生态推动当地发展高歌猛进,新业态、新动能发展动力十足。

绿色发展赋能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反哺治理提升。经过各地的不懈努力,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数据显示,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好于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对时代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

从巴山蜀水、江南水乡,到黄淮大地、东南沿海;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具体路径,生态之美是全民的共同追求,其深远影响也不言而喻。放眼神州大地,“全国一盘棋”共创绿色盛举,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绿色产业产值,定能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发展出属于中国的高质量绿色之路。(奚梦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